第199章 学政改革(2 / 2)

加入书签

因为如果招不识字的平民子弟,海事学校还得先对其启蒙与基础教育,怎么也得三四年的功夫。

而那些识字的士子儒生谁不是削尖了脑袋想要考科举中进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意识对他们来说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年轻的士子儒生没谁愿意从事举业以外的道路。

这也是为何京师大学要只让进士出身的报名的原因,因为进士出身的没有举业压力,学习也就更为自由。

朱厚照有时候真想直接废掉科举,但他又担心科举一废,士林阶层会彻底与自己这个皇帝决裂,甚至也不再对自己的大明王朝抱有最后一丝幻想,毕竟自己这等于夺了人家的进阶之路。

何况在没有更好的底层民众升阶体系确立之前,自己废黜科举也会断了天下庶民尤其是大多数庶民地主的念想。

对于帝国的百姓们而言,尽管考科举录取比例低,但好歹有个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在,可以不必因为没有希望而造反。

朱厚照觉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算增加对启蒙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把更多的大明百姓尤其是年轻人与孩童变成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文化人,这样不满足于现状的读书人就会更多,录取比例低的科举就不能再满足于他们的成功需求,必然有更多的学子愿意选择海事或者其他途径实现成功。

只要自己能够让百姓们意识到参与帝国的海事会有不菲的收入和不错的政治前景。

其他行业的促进也是一样。

但现在只能是先普及教育。

“纳粮取盐”的盐政改革与吏治清明后,使得帝国节约了很多运粮方面的军费支出。

而边贸的开启则使得边镇与帝国中央朝廷还增加了不少收入。

清丈田亩更是让帝国拥有了更多的税赋,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就增加了价值数百万两的钱粮收入,加上边镇屯田与河套新分之民田的丰收,帝国户部的税粮收入竟增加到了三千万石!这已经接近于帝国洪武永乐极盛之世的粮食收入。

再加上皇家产业赚取的白银收入以及玉林城的矿产开发,大明现在的国库收入甚至已经超过了大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