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好日子 第57节(2 / 2)

加入书签

张昌辉和张芝芝响亮地说了声谢谢小姑,高兴地跑回去炫耀,大人哪有不知道张晓珠意思的,张德才瞪了她一眼,但也不强逼她再把红包收回去。

两家人各自发了不少红包出去,最后整理收到的红包,张为光领了两块一毛六,张小玉也有一块二毛六,但她年纪最小,袁冬梅怕她乱丢,就把她的红包给收起来了。

大年初一,全家老小早晨起来都吃长寿面,汤底是炖的软烂的猪脚,每人每碗长寿面上都放了两颗白净光滑的大鸭蛋,用本地话来说,鸭蛋就是“压浪”,是先人每回出海打渔前都要吃的东西,示意不遇风浪,平安归来,后来就成了当地的传统,不管是给长辈过寿辰,还是过年,都要吃长寿面配鸭蛋,寓意长命百岁,平平安安。

大年初二,张德才一家就提着礼物去各家走亲戚,不是在白沙村,就是在隔壁比较近的村子,因此当天去当天回。

袁冬梅的娘家离得比较远,又在更偏一点的地方,她嫁到白沙村以后,父母就相继去世,跟娘家那边的兄弟姐妹少了来往,但过了十五,就要搬到县城去,双方更不方便走动,就趁着过年有空的时候,带着三个孩子跟张顺诚,换上年前新做的衣服,一家整整齐齐地去了乌山村,这是个比白沙村还穷的地方。

白沙村穷,是因为位置不好,不管是台风还是洪水,都容易影响生产,但白沙村还临水,灌溉作物方便,能下水抓鱼,依山傍水的地方,总比四面环山,连灌溉耕地都得上山挑水的乌山村来说,好得多了。

袁冬梅回乌山村,一方面是看望多年不见的兄弟姐妹,一方面是想探望教她手艺的老阿婆,可惜天不遂人愿,回去以后才知道,老阿婆在两年前,生了一场大病,没多久就去世了,死前还念叨着想要看看她,可惜俩人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张晓珠姐弟三人只在小时候回过几趟外婆家,对这边的亲戚没什么感情,如今外公外婆全都不在了,舅舅小姨们又各自成家,对他们并不怎么热情,在祭拜过外公外婆以及老阿婆以后,只在乌山村过了一夜,全家人又匆匆地赶回了白沙村。

在村里人喜气洋洋地互相走亲戚窜门时,没有了念想的张顺诚夫妻,开始整理起了搬去县城所要带走的被褥衣物,而张晓珠也在何小凤和张顺国的帮助下,提前将粮食关系转到了糖厂,只等着十五以后,再去正式报到。

46.第 46 章 三更

第一章

要从白沙村带到县城的东西不多, 都是些被褥衣服,但也很占地方,张顺诚找村里的远亲借了一辆架子车,只运了一趟, 该搬的东西就全送到县城去了, 他回来还车的时候带了三十个红鸡蛋, 把沾亲带故的亲朋好友全送了一遍,最后剩下的六颗鸡蛋,就用袋子裹了, 放在老张家推开门就看得到的地方,没有敲门打招呼, 就悄然离去了。

大年初八,他们就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住进了县城新家。

陈玉珍夫妻离开前打扫得很彻底, 除了锅碗瓢盆、灶台桌椅以及两张木板床外, 里头空荡荡的, 大一点的房间呈现长方形,一半是用来做厨房, 中间摆了张可折叠的四方桌用来吃饭, 另外半边用布帘子做了隔断, 算是卧室,但空间不大,只有五六个平米, 除了一张床外, 就没有多余的空间了。

他们住的这个院子不算大, 总共四户人家,中间有个公共院子,种了些花花草草, 空地上拉了几条晒衣服的麻绳,把院子分成了两边各两户人家的格局,以陈玉珍家最大,但另外一边却有个一平多点的小淋浴间,供四户人家使用。

“咱家忙活了两天,又是年节里住进来的,是不是该给邻里送点东西意思意思?”之前一直忙着收拾屋子,还没什么感觉,现在闲下来了,袁冬梅一下子紧张起来,生怕别家听到动静,还把门窗给关了。

“送啊,但送啥好?”张顺诚也没主意。

“送吃的吧,不管在啥时候,啥地方,送吃的准没错。”张晓珠在厨房的柜子里翻找,“我记得过年的时候,二伯公买了不少长寿面,还送了咱们家十斤,就一户送一斤吧。”

她把红纸撕成三小张,每张都装一斤左右的长寿面,再拿细绳子松松地捆起来,模样规整又喜庆,和张顺诚、袁冬梅分别去给另外三户邻居送礼物。

张晓珠心里对陈玉珍特别说明的李大姐有些好奇,专门提出要给他们送,张小玉乐颠颠地抓着她的衣角,非要跟着她一起去。

过年前后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门关着,生怕冷风灌进去,张晓珠站在刷成了深绿色的木门前,伸手在倒福字上敲了敲,里头很快传来一声喊:“谁呀?”

“新搬来的。”

“就来!”

门很快就开了,李大姐被外头灌进去的风给冻的哆嗦了一下,跺着脚说,“先进来吧,外头冷。”等两人进门了,她立马把门给关了,“我去给你们倒热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