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秦要亡了 第46节(2 / 2)
萧何暂时处于生无可恋的状态,见礼谢恩后,木呆呆出了殿。
赵高一瞅他那蜡黄的脸,心道:也不知皇帝看中他什么?这么折腾还要他做这少府。
看来皇帝是真的很看重这个萧何呐。
想到这里,赵高凑上去,笑着安慰道:“萧少府,都说这人生三大乐事:升官、发财、死妻子。您可是一次都齐活喽!快别苦着脸啦。这都是陛下的恩典呐。”
萧何不敢置信地盯着他,忽然与不久前的皇帝陛下心意相通:赵高,你可做个人!
蒯彻跟在二人后面也出来了。
张耳却独自留下来。
胡亥掀起眼皮看他一眼。
张耳顿首道:“陛下,草民愿为大秦驱使。请陛下降旨,小臣愿往陈胜处,劝孔鲋归降。”
一下子把皮球踢回给了皇帝。
若是不准,那便是皇帝不信他;若是准了,谁又能保证张耳不是去联络陈胜反秦的呢?
胡亥牙疼似地抽了口气,想打人。
第55章
孔鲋, 孔子八世孙。
后世听起来很牛掰。
其实秦末,儒学已经不算显学。
当然,儒学有过它辉煌的时期, 在孔子门徒三千、孟子从车数百的时候。在《韩非子》一书写就的时期, “世之显学,儒、墨也”。那时候儒家还是争鸣百家中的翘楚。
可是随着秦朝的崛起,以吏为师,以法治国,儒家的地位逐渐降低。
虽然降低了,但是儒家始终是诸多学说中的前几位, 只是没有孔孟时代那么显耀了。
毕竟, 这会儿的儒家还没有经过董仲舒的改革,还没有加入“尊君”的思想,不能为统治者所用,自然式微。
先帝虽然重用法家, 可是并没有“罢黜百家”,而是博采众长。
活生生的例子, 就是孔鲋。
先帝封孔鲋为“文通君”,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儒家的肯定。
然而孔鲋自己并不出仕,自知机变不如诸弟子。
此刻叔孙通见皇帝沉吟,忙又道:“陛下, 小臣当初能来我朝为官, 要多亏老师教导。”
“哦?”胡亥从让人头痛的选择题中回过神来, “孔鲋怎么教导你的?”
叔孙通道:“老师说,小臣‘能见时变’,应当来为朝廷效力。”
胡亥哭笑不得,“好一个‘能见时变’。”
这叔孙通,历史上从秦二世处跑到项梁处,又从项梁处跑去刘邦那儿——再没有比他更‘能见时变’的人了。
儒家讲究孝悌礼仪,事师如父。
叔孙通虽然性格滑得像泥鳅,但毕竟是儒生,对于儒家思想贯彻的还是很到位的。
所以此刻见老师孔鲋涉险,叔孙通真心担忧,明知老师参与反贼陈胜的活动是死罪,却也愿意冒险一试。
“陛下,”叔孙通诱惑道:“小臣的老师乃是孔子八世孙,率领弟子数百,在鲁地愿意跟随他的人就更多了。小臣曾在老师身边学习多年,了解老师为人。老师只是一时误入歧途,一旦让人前去劝说,使之明白陛下仁德、朝廷爱民,那么老师一定会欣然而来。”
胡亥冷嗤一声,“你做着博士,不是也号称弟子上百吗?”言外之意,你老师孔鲋那数百弟子又有什么稀罕?
叔孙通一噎,讪讪道:“小臣这弟子上百做不得数……”
张耳在旁,见皇帝虽然还没完全拿定主意、但是偏于否决叔孙通的提议,不禁心中大急。
如果想逃出咸阳,眼前这桩使命就是他最好的机会,一定要揽过来!
想到此处,张耳叩首道:“陛下若是疑心草民会联合反贼陈胜,则大可不必。草民此去,只为劝说孔鲋,若成功,便是草民报效朝廷的投名状。况且陈胜恨不能杀了草民,如何会与草民联合呢?”
张耳把自己此前的骚操作讲了一遍,道:“当初草民与陈余劝说陈胜出兵北上。陈胜只出兵数千,还派了他旧时好友武臣做将军。草民与陈余心下不服气,劝说武臣自立为王。后来周文被章邯击败,龟缩于曹阳,向陈胜求救。陈胜要求武臣出兵,又被草民与陈余劝说所阻。那周文等不到援军,最终兵败死于渑池,十数万大军一夜散尽。只这两件事,那反贼陈胜就恨不能杀了草民。草民孤身前去,隐藏自己身份、躲避陈胜的报复还来不及,又如何会去与他联合反秦呢?”
“望陛下明鉴,看在草民与孔鲋旧交甚笃的份上,给草民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至此,叔孙通才听明白了,感情这家伙不是同事,是敌对阵营的啊!
叔孙通看一眼皇帝便秘似的脸色,忽然屁股一紧,有种不祥的预感。
胡亥算是看出来了,张耳这是明目张胆在逼他。
一则,他要让萧何、蒯彻等归顺者安心,就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办了张耳。
二则,有叔孙通这个孔鲋的弟子在,又正在用叔孙通的时候,他不能表现得不顾孔鲋死活,使得臣下寒心。
胡亥微微一笑,问道:“当初你和陈余劝武臣背叛了陈胜,自立为王。当时陈胜是怎么做的?”
张耳一愣。
胡亥冷眼盯着张耳,道:“朕没记错的话。陈胜当初可是顺应形势,承认了武臣赵王的身份,还给你儿子张敖封为成都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