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176节(1 / 2)
耶律大石不知道的是,赵士程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广高炉和焦炭的技术。
大宋有着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土法高炉,但却因为钢水的温度差那么两百度,始终达不到最好的效果,而没能突破那一层纸。
煤炭的去硫,才能提高钢铁的性能,而高炉修一个预热室,提高入炉空气的温度,就能把炉温达到能昼夜不停出钢水的程度。
而在解决这两个问题后,河北和山东的煤矿就成了赵士程重点关注的事情。
山西煤炭是多,但交通是真的不便,需要走汾水,再入黄河,过三门峡险滩,才能入河北平原。
但河北的煤矿多在邯郸、济宁、而真正的大头,却是在燕京附近,后世有一个段子,就是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唐山瞒报的产量第四……光是这一点,就能知道那是资源何等丰富的地方了。
最重要的是,那里的交通是真的方便,渤海是天然大港,还有京杭运河,加上燕云十六州的险关,是天然是工业基地。
沧州便因此开始成为他的准备之地,河北的几个煤矿都是煤矿后世已经被开采干净,现在却还在有序产出,所以被他用重金开始扩建。
“煤炭是工业之血,不但是燃料,还是生产原料,怎么可能用不完,”赵士程面对臣下质疑,忍不住笑了笑,“如今全国上下,加起来不到一万吨、额,不到两千万斤的产量,而大宋,可是有过亿人丁啊。”
煤是工业链条的基础,衍生出来的煤化工直接就是一门学科,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医药、火药、玻璃都需要它当原材料,如今这点人力的产量算什么?
对面的讲义司新人李光有些明白,却也没有完全明白。
“等着吧,等大家都习惯了煤,就回不到木柴去了。”赵士程微微一笑,却也不急,生产力发展是需要时间的,只要有利益,哪怕是最微小的利益,也会推动着人去寻找新的方向。
英国为了煤,弄出了铁路,弄出了蒸汽机,弄出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是一百年的时光积蓄,只要给时间,那些普通人,能多赚到的就不再是几文钱。
李光还想再请教,就在这时,旁边有侍从飞快地来:“殿下,有急信。”
李光非常有眼色地告退,而赵士程也拿到了舟儿从辽东寄来的急信,信里有两个消息。
一个是辽天祚帝求锤得锤,终于被引入了黄龙府,如今正被金人数万大军围困,发下诏书,要各地勤王。
另外一个,是他和燕京的魏王已经商讨完成,把盟约条件定下,同时把耶律大石也送了过来,盟约的条件他附在后边,如果师尊觉得不合适,可以尽情压价,徒弟我一定帮你完成。
以及耶律大石聪明又谨慎,且不乏武勇,师尊眼光依然那么好,徒弟佩服……
看到这里,赵士程决定回信时把舟儿好好夸奖一番,万万不能让他觉得地位有变。
正好,他可以和燕京达下初步的合作协议,第一步,他不会要燕京城来治理,而是会要一处燕京周围的土地,来做为诚意。
就比如燕京西边的门头沟煤矿,那可是只有一米多深的浅层矿啊,旁边就是永定河,用这片贫瘠之地来当盟约条件,再好不过了。
也正好让耶律大石知道,本太子是多么大方善良、有着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人物。
第242章 “偶遇”
耶律大石来到东京城, 这次,他是真的体会到了这天下第一的大城,是何等繁华。
辽国人口最多的燕京城, 与之相比, 完全是天下地下的区别。
别的不说, 青石路居然在距离城墙十里外的小镇都能看到,而到了城中,街道上已不是青石,而是一种黑色的油泥, 他入城时,正是秋雨绵延, 油泥铺的街道虽然也有水坑,却不会有像青石路那样在雨天里动辄凹凸起翘的颠簸, 平稳得让他觉得能在马车上写字。
入了城中, 他进了专门的驿馆下榻,正好先前催岁币的辽使耶律烈没有归国, 早早前来迎接他, 为耶律大石接风洗尘。
大宋这些年铁锅已经是入了千家万户, 灯油的替代让肉油更丰足了,新的菜式自然蓬勃而起,东京城的酒楼里全是各种各样的新式吃食, 让耶律大石大饱口福。
次日,他们向礼部递交了国书, 礼部的官员会安排他们的会见陛下和监国太子的时间, 而这需要一两日安排。
于是在这空闲之中, 耶律烈便当了半个东道主, 带着耶律大石游览东京城, 正好,城外的商品展览会接近尾声,人已经不那么多了,这可是个东京城必去景点。
耶律大石就这样被耶律烈带着,来到了如今有天下第一园之称的泽园打卡,体会大宋最优秀的物华天宝。
两人一路闲聊,都默契地避开了辽国如今那风雨飘摇的局势,只谈风月诗词,沿途奇闻。
当听到耶律大石正好遇到山水商行发股,并且买了两股矿山后,耶律烈十分羡慕,称大石林牙的气运惊人,如今山水商行的股份极其稀有,哪怕立刻转手,也能拿到三倍的收益。他去排队买过,但没有抽到签,大石林牙居然能一次就买到。
耶律大石也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面露笑意说这还要谢谢萧家借钱,不然他也不好买。
两人说笑着便进了泽园,随后,自然是耶律大石一连串的惊讶之声,他知道大宋繁华——当初他可是抢了大宋府库的,甚至可以说辽国还能维持那么多的军队平叛,大宋的钱财是在其中出了大力的。
可是这次却是真的惊到他了。
他不是贫家子,但却已经是远支宗室,家中田产牲口有限,否则也不必苦读诗书,科举出头,但大宋这织机,真的是让他惊到了。
一机十六锭,一次可以纺十六卷线,要知道在辽国,哪怕是家里有织机的,一年也织不出多少布匹,若没织机的贫家,用几根绞线,一年最多也就能织几尺布。
难怪这大宋的布匹如今廉价!
一时间,他甚至有些忌妒,觉得大宋是依仗器械工匠之力,如果辽国也有这样的利器,那么民乱必然会少上无数,至少,那些路上饿死的人,不至于被扒掉衣服,身无寸缕地弃于荒野。
再走几步,便见了许许多多的玻璃器皿,其中有一种叫望远镜的东西真是绝世好物,他想买几支,但一只价格居然比他买的矿山股还贵,他居然买不起。
至于那种可以观毫微之物的浮游镜,他虽觉得新奇,却没有什么兴趣。
药品也很好,除了早就在辽国风行的回春丹,耶律大石最想要的就是那能治痈疮的鱼石脂膏,痈疮是行军打仗的常见之疾,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名将死在这病上,可这种救命的东西,在大宋居然论斤卖??
可惜人家不散卖,岭南来的大户来谈的都是几万几十万贯的大生意,人家没空捡他这几贯钱,让他自己去药铺买零碎的。
而走到最后,他看到大片的油墨印机,许多商户都在兜售他秘制的油墨,说这些墨干得快,不易蹭花,印得快,但引起耶律大石好奇的,反而是几本用来做样品的书。
他精通汉文,这几本明显是新书,没有卖到辽国。他便翻看了几眼,但看了几眼便移不开眼睛,其中的语句他太熟悉了,辽东那位,就经常用这书中的观点。他本想直接买,但一想先前遇到的无数次“不卖零碎”,知道这书肯定不单卖,于是悄悄留下了一贯钱,乘人不备,把书塞袖子里带走了。
耶律烈见状忍不住笑了起来。
耶律大石则很淡定,才刚刚走出这墨园展区,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拿出书来翻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