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266节(2 / 2)
周围人的眼神都带着怀疑,有人道:“那,咱们先试试吧,反正这草也不多。”
“对,先试试!”
第362章 这不来两张
西夏, 九月,兴庆府。
做为西夏国都, 这里经过两年的金人之乱后, 已经凋零残破不堪。
张克戬到这里时,都找不到几处好些的房屋,好在兴庆府这里衣食无着的贫民甚多, 可以用重建兴庆府由头,把这些贫民收拢, 以工代赈。
同时,张克戬还邀请了西夏各地的部落首领前来商议诸如划分牧场、府州等大事,如果首领不愿意来,也可以派个能说话的代表前来商议。
另外,他还让人带兵平定因为这次大乱而四处掠劫的流寇,别的不说,贺兰山一带的流寇大部份都是以前西夏的士卒, 在巨大压力下,大多散去,或者投降, 或者迁徙, 或者被收编。
至于更偏远的,如西凉府、柔狼山等深山老林里流寇, 就暂时无能为力了。
十月时, 西夏各地的部落首领大多按时前来,有些胆小的, 也派来了能说话人物, 张克戬按大宋皇帝陛下的意思, 表示了愿意尊重各部的习俗, 准备在兰州、银州设立市场,曾经对西夏禁运的药物、农具、铁锅等物,都可以开放。
但做为代价,你们部落里最好派一些重要人物,前去我大宋国都学习一下法令,以免双方今后发生冲突,对了,在那边,我们包吃包住,但其它购物之类的花费就要自费了。
众部族首领对此都没有意见,大宋设立州治也没什么,这些年,西夏与大宋战乱不断,连境的州城反复易手,兰州、西宁州、韦州都曾经在西夏和宋国手中得而复失,这些部族对此也早就习惯。
至于说派人质去大宋都城,更不是什么事了,他们这些首领哪个不是儿孙众多,就算生的是独苗,还不能找个族人顶着名字过去混吃混喝么?
张克戬见众人都没什么反对意见,便又告知各部首领,在大宋治下,需要出的丁役、税收。当然,这前两年,因为西夏需要稳定,暂时不会执行,但过两年,是肯定会有的。
这引起了很大一波争吵,许多首领觉得苛刻,要求再减免一些,也有一些觉得这价格合适,愿意支持。
其实他们都明白,这场大会,便是将大宋的态度告知各部,各部愿意来的,都是愿意接受大宋统治的,那些不愿意来的,则属于是反对大宋统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宋必然会将心力放在清理那些党项部族残余上,不给他们休养生息的时间。
总的来说,这场开了整整三天的大会,绝大多数部族都是满意的。在以前,可没有一个整个路府级别的封疆大吏来和他们商讨权益这种事——那时候,西夏也好,宋军也好,个个都是伸手要钱的债主,稍有不听,便是大军铁蹄伺候。
如今能把自己家的难处和好处都讲明的,让朝廷帮着减免税负或者支持治沙,都是他们曾经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西夏大部分土地被大宋收拢后,被重新定名为定西路,下辖西夏原本的十五州、六十二县,虽然偏僻且贫瘠,但却瞬间被朝廷众官追捧,很多京官甚至都想外放去这里。
原因很简单,定西路遭这次损失惨重,他们去为官,只要安心建设,将来考评必然是一个上上,那是纯纯的优质资历,而且官家的心思已经定了,必然会支持定西路重建,如此,在定西路做出成绩,那是很容易入官家眼的。
只要被官家看重且重用,那将来必然是官运亨通,看看王洋、看看陈行舟、宗泽等人,哪个当年不是官职卑微,如今却个个都是首辅之臣。
赵士程看那些备选的官吏们一个个争先恐后,便精心挑选了一番,把他们挨个安排上。
他选的都是有在西北治理经验的县令和知州——大宋的知州知县三年一换,但每次卸任后,并不是立刻都会被调去新的州府,他们一般会在吏部等着排队,有别的空位再让他们上,有人脉关系的,能立刻换上新的位置,没人脉的,有时等上个一两年,都是寻常事。
总的来说,他的这番操作,无论是西夏大小部族、西军、朝廷官吏,都是十分满意的,唯一不满意的,大约就是西夏国原本的宗室故旧们,但金军已经让他们无法发出声音了。
大宋为了治理好西夏,早从去年就开始做准备,麟州的沙草、环州、府州等地备好的粮草,都给张克戬提供了有利支持。
张克戬在私下里给族兄的信件里感慨,说是在官家手下当差,真的是天下第一舒心的事情,完全不用去猜测他的心思,因为他会把自己要求讲得极其清楚,也不必忧心他会提出过分的要求,官家会尊重属下的想法,就算不同意,也会讲明原因。
最让人感动的是,官家会全力支持属下办事,让人全心全意办差,而不必为其它的事情烦扰,能遇到官家,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收到族兄信件的张叔夜在燕京府路惆怅了许久,他当时没有全力支持官家,便被官家排除在中枢之外,说不后悔,是假的。
他如今在北方兢兢业业,努力不让自己出一点差错,就是希望能得到官家原谅,再被召回重用。
这封家书和其它家书后来都被张叔夜带入了地下,成为了重点文物,这又是后话了。
西夏是杂居之所,有党项、羌人、汉人、草原人,虽然杂乱,但在赵士程的第一波堪称氪金模式的治理下,至少在表面上,展现出一番大治之景。
或许其下还有许多矛盾,还有西夏复国势力想要抬头,还有西南藏羌虎视眈眈,但无论如何,在经济上涨,恢复稳定时,这些矛盾便成为了次要,属于能让人忍受的存在。
毕竟谁都不会拒绝好一些的日子。
甘州、肃州、沙州那些河西走廊上的原西夏军司,在天气渐冷后,也松动了口风,愿意归降大宋——这几处军司都是靠西域商人经商而维持,战乱后,粮草不济,独守在这里没有任何前途。
但他们还能依靠存粮坚持一点时间,所以虽然松口,但还能待价而沽,看能从大宋这里换来多少好处。
张克戬也不急,时间在他这一边,只要等上那么一两年,河西走廊必然能回归宋土,不需要大军出击。他现在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安定西夏故土,等河套安定,能提供麦作后,河西之地,想要回来可就太容易了。
于是,天下便又进入了个难得的太平时间。
……
十月,东京城,依旧是天下最繁华的城市。
来往的行人,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的夷商,也可见别处上京的士子——这些人很好认,凡是来到京城的,没有一个不被这里满地高楼、整洁的街道、热闹的人流震惊。
这两年,从西方的大量石制建筑技巧流入大宋后,被大宋能工巧匠们迅速吸收,并且推陈出新,以至于东京城高楼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上涨。
因为水泥灰的价格还是居高不下,东京城的每座高楼都造价不菲,所以设计时也是极尽的精巧,充满了巧思,说每个都是奇观有些过了,但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大部分都是能入国家级文化遗产名目的。
但也有些建筑充分发挥了外行人的想象力,不堪入目,半道坍塌,成为烂尾建筑,被引为笑谈。
赵士程站在樊楼新建而成的九层高楼之上,遥望远处千里江山,一时颇有江山多娇的感慨,随后骤然想起一事,果断让人把张择端拎过来,问他当年说好的《清明上河图画》的怎么样了?
张择端这些年沉迷人物结构、人体解剖,哪里还记得什么图,被问之后,一时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只能勉强以为东京城变化太大,当年没画完的,第二年就对不上了,所以才耽误了成画而推脱。
再说了,当年发行城钞时,不是已经画了一张汴京城池图了么?
赵士程不接受这个理由:“那城钞印的只是城东的局部啊!当初说好的是东京城全图,怎么只给个碎片?”
张择端答不上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