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婆婆的诰命之路 第795节(1 / 2)
为了能让孩子们都听到她的讲话,还做了个简单的扩音器,虽然有简单的扩音器,她也要喊得,幸亏今日没刮风,阳光还很足,老天爷对她厚爱了。
竹兰看着台下的孩子们,森严制度下的孤儿,很听话,三百多个孩子,最小的五岁,五岁以下的没有,五岁的孩子也不多,他们能活下来,全因有哥哥或是姐姐养活,五岁的孩子很听话,一点动静都不敢出。
竹兰并不高兴没人捣乱,反而压抑的很,深吸一口气,“孩子们,你们都认识我,我就不用介绍自己了,今日我要给大家讲一节课,主题为人。”
太上皇看向台子,又看了看台下的孩子们,孩子们眼里都是迷茫,太上皇茶都不喝了,用心的去听杨氏的课。
竹兰脸上有了笑容,“今日我们讲何为人,讲课之前,我要讲几个真事的故事,这是我长子告诉我的……”
竹兰也没互动,因为不现实,没人会回应,这些孩子麻木的很。
她知道买孩子而食的时候,已经是大儿子回来几日后了,现在讲出来刺激孩子们的神经,有反应才能继续听下去。
易子而食,古代发生的太多了。
孩子们听了几个故事,眼里有了波动,有的孩子是知道的,他们这些孤儿在灾年躲着人,人在他们的眼里比野兽可怕。
竹兰故事讲完,“人有道德底线,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朝廷颁布法律……”
这一讲就是半个多时辰,竹兰嗓子喊的有些疼,她讲的并不高深,尽量用白话讲道理,最后结束讲了几个小故事才结束。
这些孩子需要洗脑,需要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只有自己活了,才能去想未来,当然主要是为了洗脑,对于这些孩子做实在的是吃得好穿得暖。
太上皇等孩子们下去,才深深的看着杨氏,白话却失真理,这是杨氏厉害的地方,几个故事都很不错,杨氏有意思。
太后小声的道:“今日杨氏讲的好,没讲课前,孩子们眼底都是茫然,一节课下来,有几个孩子腰杆都挺直了几分。”
太上皇,“我说来听一听,怎么样没白来吧。”
太后有些不自然,她是不同意来听杨氏讲课的,她从小也是见过女先生的,女先生讲课不都一个样,她也没想到,杨氏讲课会如此有意思,连课题都让她心里震动,人啊,想要获得像人不容易。
竹兰嗓子都要冒烟了,沙哑的很,哎,为了自己的嗓子,日后要分开讲了,唯一遗憾,女先生他没请来。
太上皇示意杨氏过来,“讲得不错该赏。”
竹兰心里一抽,皇权啊皇权,又松了口气,她讲的时候不敢有一丝触犯皇权的,更是避开了所有雷区,她真是太难了,“臣妇只是讲了心中所想,易子而食给臣妇的感触太大了,臣妇负责孤儿院做了该做的,臣妇当不得赏。”
第1497章 柔弱
太上皇抬手,“不仅仅是讲课,民办的孤儿院办的不错,赏赐是朕对你的肯定。”
竹兰可知道自从朝廷有了航线后,皇室得了许多好东西和财富,不再推辞,“臣妇谢恩。”
太上皇示意杨氏坐,“朕听你讲朝廷法律,让朕意外,你对法律很熟悉。”
竹兰回着,“只有熟悉法律,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穷山恶水出刁民,刁民不知无谓,臣妇听长子所讲感触良多。”
啧啧,普法啊,在古代没有义务教育,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更应该普法,虽然很艰难,可不去做更不会改变。
太上皇叹气,对于法律,皇上要细分法律了,这些年随着发展已经补充了不少法律条例,可还是不够细,这不是一早一夕能补充好的,每一条法律的颁布都不容易。
太后问,“这些孤儿的先生可找好了?”
竹兰回着,“教导男孩子的先生已经找好,附近村子的几个童生愿意来启蒙教孩子们识字,女孩子的女先生还未请到。”
太后身边的女官都是识文断字的,可女官不适合讲课,“你说未请到,可是有人选?”
“是,有两个人选,都是丧夫的寡妇,也因是寡妇不愿意出门。”
太后叹气,“也不能让你去教。”
竹兰清楚,她可以讲几节课,却不能一直讲,古代讲究师徒,而且民办孤儿院是为朝廷培养人才,皇家不愿意她一直教导。
太上皇,“朕有人选。”
竹兰动了动耳朵,估计是死士了,“臣妇谢过太上皇。”
皇室同意办民办孤儿院,全因看到了未来的价值,皇室对于孤儿院的孩子是一定要捏在手里的。
太后问,“你会继续给孩子讲今日一样的课吗?”
竹兰不敢有大动作,嘴角带笑道:“还是要讲的,这些孩子年纪还不大,正是要人引导的时候,而且相公说过,孩子们心理或多或少有些问题,需要多关注他们,多讲讲故事,对他们是好的。”
太后笑着点头,“你是个会编故事的。”
竹兰的确会编故事,谁让她来自现在呢,“臣妇不会讲太久,这些孩子正常上课后,只会偶尔讲一次,哎,准备一次课太难了。”
太后失笑,“我看你挺自信的,原来准备了许久?”
竹兰苦笑着,“是啊,还请教了相公。”
好气啊,明明是她自己想的,还不能让皇室觉得自己厉害,就怕忌惮自己收回她的权力,在古代女子想作为太难了。
太上皇一直没吭声,耳朵却一直听着谈话。
李氏站在婆婆的身后,已经灵魂出窍了,她第一次发现婆婆这么能说,还是面对太后,而且刚才婆婆讲的真好,啊啊,婆婆还说让她学着些,她一辈子都学不会这本事啊!
孩子们的饭点到了,今日杂粮饼子和鱼汤,鱼汤里还有些海菜,冬日难得菜了,孩子们吃的很满足。
竹兰启程回京时,太上皇走了也没说捐些什么,粮食减产,皇室的粮食要存着以备不时之需。
下午,周书仁回来,兴冲冲的问,“第一次讲课感觉怎么样?”
“不好,太上皇和太后也去了,我改了一些故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