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应对之策(1 / 2)
正当李世民他们准备着讨伐高丽的时候,远在西州的安西都护郭孝恪却上奏折一封,请求讨伐焉耆。
此事事出有因。
焉耆原本为大唐属国,大唐征伐高昌之时,也曾协助过唐军作战。平定了高昌之后,大唐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统筹西域事务。在这期间,经乔师望与郭孝恪二人的领导,安西都护府日益强大,威震西域。
然而,正是这日益强大的安西都护府让西域诸国感到了威胁。
贞观十六年的时候,西突厥重臣屈利啜为其弟娶了焉耆国公主为妻。搭上了西突厥这个靠山,那焉耆便不再将安西都护府放在眼里。贞观十六年、十七年连续两年都没有向长安进贡过。
所以,这郭孝恪才上奏章,请求讨伐焉耆。
当李世民看到这封奏章之后,不由一声长叹:“孝恪真知我心啊!如今朝中虽然风平浪静,然而反对朕亲征高丽之臣也是大有人在,不过是摄于朕之威严,未曾开口而已。而他们说得最多的理由便是西域不稳,恐生动荡。如今,孝恪上书,请伐焉耆,便是替朕堵住了这些人的嘴!”
李世民对郭孝恪的性格是非常了解的。不做无把握的事,不打无把握的仗。所以,他同意了郭孝恪的奏章,准他征讨焉耆。诏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帅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击焉耆。
诏书下达之后,李世民时刻关注着西域的局势。而此时,韦挺、萧锐等人已经筹集到大船,正在往目标地运送一船船军粮。
时间就这样慢慢的过去了。转眼之间,已是半个月。
李世民心头开始着急起来。这个着急,并不是等待郭孝恪军报的着急,而是着急于那集结在长安附近的十五万大军。
李世民也是带兵行家,知道这大军集结在一起,时间久了,开始时的锐气便会慢慢的消散。这可极不利于作战。且每日所耗军粮甚巨,已经让户部的官员有些抱怨了,若是再不出发,士气一泄,这战斗力可是会降低不少。
就在李世民担心的时候,西域那边传来消息。
不出所料,郭孝恪大捷。
说起这次大捷,还必须提到三个人。正是这三人的帮忙,这讨伐焉耆之事才会这般顺利。这三人却是焉耆王之弟颉鼻兄弟三人。
三人在听说了大唐将要讨伐焉耆之后,便相偕来到了西州,拜于郭孝恪面前,表示愿意为向导。
郭孝恪令颉鼻兄弟中的栗婆准为向导,领三千大军昼夜不歇的往焉耆城杀去。
焉耆城四面环水,地势险要,所以,焉耆国王及众位大臣以为有此险可恃,所以对于唐军的防备也不多。
郭孝恪领军急行,夜里赶到焉耆城之下,令士卒浮水而渡。到第二日凌晨的时候,唐军攀援上焉耆城头。毫无防备的焉耆国王大臣和焉耆军队惊慌失措,各自零散抵抗。
经过一番厮杀之后,唐军斩首百余人,活捉了焉耆国王突骑支,俘虏了七千余人。
郭孝恪将那栗婆准留在焉耆,总摄焉耆政事,自己则押着突骑支返回西州。
然而,这场战争还未结束。
在郭孝恪离开后的第三日,那屈利啜便引兵前来焉耆。原本计划着与焉耆共同抵抗唐军,然而他们没料到唐军行动如此迅捷。等到他们赶到焉耆城时,突骑支已经被抓走了,这里已经换了一个叫做栗婆准的人管理焉耆国事。
屈利啜见状,心头勃然大怒,一面分出五千精骑追杀郭孝恪的三千唐军,另一面又将这栗婆准给抓起来了,委派了一名吐屯来管理这焉耆政事。
那五千追击郭孝恪的骑兵一直追到银山的时候,终于看见了郭孝恪的骑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