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即发(1 / 2)
80架量产型ms,哪怕对方是第四代机型,对风宇而言依然只是个数字。而眼前这支第9舰队第2编队显然还没有装备ms-102量产型,所以更加不足为惧。
虽然宇宙是三维空间,对手可以从任何方向攻来,但如果不计远程火力的话,实际能够在近战中参与围攻的机动战士不会超过6架,这是受客观规律限制的必然结果。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只能采用轮流攻击的车轮战,实际与6架围攻在攻击强度上并没有任何差异,只是能够更加持久一些。
各国的机动小队基础编制都是5架,包含重装型、远程型和高机动型各1架,常规泛用型2架。这5位机师或许可以做到配合默契,但也仅限于小队内。因为战舰的搭载能力普遍有限,不同小队的机师甚至很少见面,更谈不上配合。也就只有超新星级主力舰能够搭载6支小队,平日里还有机会能培养一下不同小队机师间的配合。
而在混战中围攻同一个目标的6架机动战士显然不可能来自同一小队,甚至因为机型差异而产生速度不同,自然做不到绝对同步,总会有个先后顺序的时间差。抓住这个时间差,被围攻机师在每一个瞬间真正要面对的其实只有一到两个对手。
这是风宇经历过无数次生死战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事实上在铁球退役之后,人形机动战士已经完全成为太空战场主角的这个时代,各国军方已经开始探讨如何改良机动部队编制,使得机动战士间能够进行更好的相互配合,发挥出更强大的战斗力。
但现状是很难做出改变。
机师是个非常讲究个人能力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战斗职业,一支配合默契的机动小队永远比不上一位个人能力突出的王牌机师。除非第四代ms降低成本、降低机师门槛,大量列装之后,将机动战士变成以前铁球一样的消耗品,才能改变现有的编制方式。
在此之前,机动战士依然是以5人小队为基础编制和主要作战单位。所以混战中的普通机师甚至精英机师、高阶机师如何有效围攻准王牌、王牌机师依然是个非常困难的课题。
风宇如果愿意,完全可以一个人上演长坂坡赵云杀个七进七出的大戏,将第2编队的80架ms打得落花流水。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这趟出来的目的,首先还是要锻炼“准王牌小队”的觉醒者机师们。
对风宇来说很容易的事,对“准王牌小队”却是巨大的压力。一骑讨敌,如入无人之境,这种事情说起来是挺威武霸气,但前提是需要一架性能优异的专属定制机型和个人丰富的战斗经验。而这些都是年轻的觉醒者机师们所欠缺的。
awa-ker现在有能力研发生产专属定制机型,风宇的座驾机动战士ws的改造就是明证。但是为何理事会不给“准王牌小队”的9位配备他们才专属座驾?
肯定不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取决于机师们的个人能力。如果光靠钱就能砸出王牌机师,财大气粗的uac完全可以为每一位准王牌机师配备专属定制机型,早就在王牌机师数量上碾压各国。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uac的王牌机师数量非但没有形成优势,反而与其对手不相上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实战。
培养一位王牌机师,绝不仅仅是依靠天赋这一样先决条件,更多的是后天努力和磨练。只有通过一场场生死战斗的磨砺,才能将顽石雕琢成璞玉。
uac曾经试过给准王牌机师配备高性能专属定制机型,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检验,他们愕然发现,这些准王牌的晋级率不但没有因此提高,反而导致战场存活率下降。后经专家研究相关数据才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每一架专属定制机型都是王牌机师亲自参与设计的,这就需要他们通过击坠数等相关硬指标达标,来累积对机动战士各性能参数的熟悉、理解和驾驭,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他们的战斗能力。
打个形象一点的比方,在机动战士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上,“准王牌小队”的年轻机师和风宇相比,就像普通司机和赛车手的差距。给普通司机一部10秒钟加速到300公里的超跑,让他们上赛道,绝对开不出赛车手的速度,反而会因为无法驾驭这种高速而车毁人亡。
而机动战士远比赛车要难得多,所以对机师的培养更要循序渐进。一个年轻机师哪怕再有天分,只要击坠数等硬指标还未达标,就说明他的驾驭能力还不足,还不够资格使用专属定制机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