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五章 三分阿盟(1 / 2)

加入书签

这场战争里,盟军集团中承担着主要战斗任务的英法德三国,和配合着打助攻的美国、意大利两国,哪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要求?

德国人想‘拿到’匈牙利和斯洛伐克,最好还有波兰的一部分,最后就是向巴尔干地区插进一脚。他们要给复兴的俄罗斯人狠狠一击,让那群北方的蛮子接受一次狠狠地教育。这些年穷党联盟和圣彼得堡,给柏林的压力是很大的。而且罗马尼亚这个盟军集团不能忽视的油厂,这些年处于阿盟和穷党联盟的包夹下,过的可是战战兢兢的啊。

意大利人最贪婪,也最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不禁想扩大自己在北非的殖民地,还对着西亚垂涎三尺;

法国人呢?倒不算是贪婪,他们只想打回‘根据地’,也就是现在的大黎巴嫩。在第二次东西战争之前,那里是法国人的殖民地。为什么高卢公鸡始终能在苏伊士运河上分一杯羹吃?真的是英国人散好心了吗?那是法国人有那份实力。运河两头都有老法的殖民地,英国人捏着鼻子只能认下。

英国人想要的当然是挽回大英帝国的威风了。二战后,丢失了印度后的约翰牛们,真正实力连德国人都要有不如,他们是靠着与法国人的同盟,坚固的熬过了那一阶段,在西方集团之内部狠狠地压制住了德国。然后着手非洲的大开发,二十年间实力再度攀登上了欧洲第一。德国人浅薄的根基让他们在殖民地的争夺和开发上,远不能同英国人并肩,一把好牌最后也打成了输家。名义上保持着西方集团第二的名头,实际上却继续落在法国人的后面。谁让英法同盟呢!

老美是整个盟军集团里的小弟弟。在复国之前他们对前景估计的太乐观了。摩洛哥复国之后。是有大批的前美利坚富翁和上层阶级,乃至科学家们热络的回归故国。也有大批的‘纯正’美利坚人民兴高采烈的赶来摩洛哥,但是更多地前美利坚人民依旧留在了移民国,这就是美利坚浅薄的历史,和自身本就是一个移民国家的根基所决定的。

犹太人倒真的有一批人来到摩洛哥定居,还有大量的人高兴地将自己的国籍变成美利坚国,但是他们的产业继续留在原地,这对重新开始的美利坚有个鸟用。老美还用的着这群犹太佬在欧洲的影响力么?扯j8蛋!

所以二十年过去了,老美的人口还不足千万,全国常备军力只有二十万。直到战争爆发。才征召起了50万国民军,可美国人的战斗力也只这五十万了。

他们在北非之战中出力不小,因为阿盟要在北非扩张势力,这就是要断老美的根。势力最弱的老美在西方集团内话语权不大,他们响应战争的最大目的就是打击阿盟的扩张势头,增强自己在西方集团内部的话语权。因为美国人很清楚的知道,有了付出才有收获!而老美最终的目的,是顺着西撒哈拉继续向中非渗透。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切都是利益作祟。

中国没资格提摩洛哥的原住民。看看他们在南洋坐做下的事儿,四十年前还不少于4000万的南洋土著,现在连一半都不剩了。不知道多少个岛屿上的土著因为叛乱或别的事情,被满手沾染血腥的日本士兵斩尽杀绝。又有多少个岛屿上的原住民完全断绝了传统的文化,变成了说汉语,写汉字。穿汉服的中国人!

当然,英国人在南非做的也很好。他们在一点点排斥德国力量的同时。更将大量的白人从欧洲大陆送到了非洲的最南端,不管是盎格鲁撒克逊人。还是荷兰人、爱尔兰人,现在的南非,白人数量已经占据了整个国家人口总数的15%。这里的一切都牢牢地被白人掌控着。政治、军事、经济、工业……

而原时空的南非,白人人数最多的时候也没能占据南非总人口的10%。

欧洲大陆目前已经向南非迁移了数百万名本土居民,所以,大哥别说二哥,这个问题上,全球所有的强国都每一个是手上干净的。如日本人在锡兰的遭遇,移民和当地原住民间所爆发的种族冲突甚至是清洗,从来没在这世界上断绝!

“艾森豪威尔先生,殖民的统治本身就存在着不可逆转的残酷性,殖民就是掠夺。中国不否认自己做过的事情,也不否认日本政府和军队对锡兰人民的奴役,更会清晰的认知到你们欧洲人对非洲的改变。我们需要看清楚一个现实:随着越来越多的移民的涌入,非洲以南非为代表的几块殖民地,其军事殖民色彩正在逐渐变淡,中国一直认为殖民终将走向灭亡,并且这个时间不会太过长久,原因就在这一点。”

“再愚昧的地方也要会被文明照耀,今后的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你知道吗?我国高皇帝陛下【刘暹】曾经留下预言,下个世纪的地球不再是现下封闭的国家,而是一个巨大的村落,地球村落。高度发达的通讯会让地球的每一寸土地就紧密的联系在一块。所以,日后之地球可以有超级强国,但不会再有绝对霸主。高皇帝陛下说此格局为一超多强!”所谓‘一超’当然是中国了。“因为两日前我国已经成功实验了一场核爆炸。先生应该不知道什么叫做核爆炸,今天的晚上,撒马尔罕大剧院,我国将会放一场特殊的电影,邀请全世界的代表来观赏。届时你就会知道未来的世界和平,保障在那里。”

“因为小蘑菇这东西虽然需要强大的工业和财力、物力支持,但中国相信盟军集团绝对是不欠缺的。在这种能够毁灭全球的武器制衡之下,未来的世界,和平将是不容违背的制高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