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作家签约制(2 / 2)
张重对作家签约制了解并不多,毕竟他从来没有当过“体制内”的作家。
所谓的作家签约制,是为了打破之前的专业作家终身制所造成的桎梏而生的。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华夏某个省为了繁盛地方文学,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提出了这样一个签约制。
作家再也不是专业终身制,光拿粮饷不干活,而是一年一签或者两年一签。
签约作家会有相应的任务,至于是什么任务,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不过也都大同小异,就是为签约作家定量,规定在签约期限内要写多少作品,这些作品需要在那些期刊或者材料上发表。
这样一个充满了“市场经济”气息的制度,曾经也确实发挥了作用,至少是为文学市场提供了一些活力。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各个地方也开始发现,作家签约制充其量只是一记强心针,无法从根子上解决文学界面临的问题。
九十年代末乃至二十一世纪初这段时间,文学界还是有一些人才储备的,只不过是囿于体制问题,这些人才没有应有的发挥,作家签约制应运而生,帮助这些基层作家找到了一条施展才能的道路。
所以不管怎么说,作家签约制至少相对于专业作家终身制是要更好一些的。
但是这样一个制度,文学无法对它有更多的依赖,因为它能完成的任务只有这么多。
“你们有谁跟地方上签约了么?”张重问道。
华夏国内的这几个作家相互看了一眼,随后一齐摇头,“没有,一个都没有。”
这样的答案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林德对华夏的这个作家签约制非常感兴趣,他问道,“如果跟你们说的文联签约的话,会有很高的报酬么?”
王忆摇了摇头,“据我所知是没有的,签约作家的会有补贴,但是这份补贴对于能赚稿费的作家来说可有可无,南怀这边的我不了解,不过巴蜀那边的补贴是两千六百块钱每月。”
“确实很少,不过对于基层作家来说也算是个保障吧。”刘源说道。
“那就得看你怎么定义基层作家了,如果你把那些能动笔写文章的都算进来的话,那这两千六百块钱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个保障。但是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被签约?”王忆说道。
略伦特疑惑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能赚到稿费的左紧挨为什么还要签约呢。毕竟每个月只有四百美金不到的补贴,还要接受文联指派的任务,这样给自己压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创作自由。”
王忆解释道,“对大部分签约作家来说,这更像是一份荣誉,好几百个申请者中挑选出来几个作家,本身就是一份肯定。而且签约作家不仅仅有经济补贴这一个好处,跟文联挂靠,等于是在抱团取暖,文联也会用自己的资源来帮助签约作家发表作品。至于创作自由这种东西,有时候对有些人来说并不一定会放在第一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