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屁不如投钱(1 / 2)

加入书签

一堂长达两个小时的化学课可谓妙趣横生,不管是小孩子还是大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大呼长见识了。不过这种课程主要还是以培养兴趣为主,面向那些对化学感兴趣的外国传教士和中国炼丹士甚至江湖骗子,那些学生还小,他们的知识积累还没有达到能理解如此深奥的知识的地步。尽管如此,这神奇的化学还是让他们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相信以后他们中间肯定会出几个化学家的。

上完了化学课,就轮到物理课了。这同样也是一门还比较小众的课程,因为中国古代对物理一直没有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嘛,绝大多数人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物理是神马东东。听课的人很多,而且都是以成年人为主,只是负责上课的罗本神父用尽了一切办法,还是没有办法向他们解释清楚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什么是惯性。没办法,即便是欧洲,近代物理学都才刚刚萌芽,想一下子搞清楚这么复杂的问题太难了。但他还是拿出了一些非常精妙的小道具来向大家展示物理的神奇与伟大,比如说用一根杠杆轻松的撬起一块很重的东西,这个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投石机应用的就是这种原理嘛,经过他的解释大家终于弄懂了什么叫杠杆作用;然后他又拿出一个汽转球,点火加热盆里的水,水沸腾后产生大量高温蒸汽,那个小球飞快的转动起来,让大家啧啧称奇,知道了什么是动力。

“动力无处不在,它可以是风,也可以是水,甚至可以是蒸汽。各位也看到了,在蒸汽的驱动之下,这个小球转得飞快……大家不妨将蒸汽想象成你们最为熟悉的水,将这个汽转球想象成你们最熟悉的水车:如果我们把这个盆子放大一百倍,把汽转球也放大一百倍,汽转球是不是也能在蒸汽的驱动下转得飞快呢?它转动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像水车一样带动各种机械,代替人力为我们制造出各种精密异常的物品呢?”神父异常激动的捏着拳头,目光落在杨梦龙身上,“我认为,这是值得尝试的!”

杨梦龙问:“你们想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一大帮家伙异口同声的叫了起来:“对,我们想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杨梦龙说:“回头制订一个可行的、详细的计划给我,我给你们划拨实验经费。”

礼堂里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欢呼声,那些家伙丝毫不顾课堂纪律,互相击掌庆祝、拥抱,甚至把书本抛向天空,原本纪律还不错的课堂顿时鸡飞狗跳,让方学智看得目瞪口呆……在私塾上课时敢这么干,先生非打断戒尺不可!

南阳技术学校似乎还没有传染到私塾老师的坏习惯,学校里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而且活泼,小孩子很珍惜学习机会就不必说了,大人也一样,在走廊,在操场,在饭堂,在长廊里,到处都有人在激烈的争论,甚至为一个小小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颇有点百家争鸣的样子,这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具备的,哪怕是国子监大学也一样。他们不光光是争论那么简单,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就会动手做神验,用事实来证明到底是对的,谁是错的。小型实验他们自己掏腰包,如果是大型实验,就要向学校申请经费了,而学校总是能把经费拨下来,杨梦龙可不希望花了这么多钱,到头来培养出了一群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书呆子!像这种试图用高温蒸气作为动力,研究蒸气机的实验,杨梦龙是很感兴趣的,嗯,相信南阳的商人也会很感兴趣。

公开课终于结束了,不管听懂没听懂的人都大呼过瘾,走出了大礼堂。杨梦龙拉着安宁最后一个走出去,刚想问安宁想吃点什么,两位气度不凡的书生便挡在了他的前面,齐齐向他拱手为礼:“参见大人!”

杨梦龙眯起眼睛:“你们是?”心里嘀咕着:不会是来捣乱的吧?

白衣文士说:“在下姓方,名以智,字密之,这位是在下的好朋友,姓陈名子龙,字卧子,与在下结伴同行来到南阳游玩,有幸听到大人讲课,受益匪浅!”

杨梦龙那一向迷糊的脑袋转了好几圈,也没想起这两位有什么来头……对了,陈子龙是吧,也算是一号人物,颇有才华,是坚定的抗清志士,还跟明末名妓柳如是有过一段情缘……对对对,就是这个让他记住了陈子龙这个人,感谢ccav,感谢广电总局!但方以智是谁他实在记不起来了。

其实,方以智可比陈子龙要牛得多,赫赫有名的明末四公子啊,不仅文采飞扬,在历史、地理、哲学、物理、医学等领域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堪称全才,不像其他三位,除了诗词歌赋什么都不会了。同时他还是明末四公子中最有骨气的一位,侯方域、陈贞慧、冒襄这三位在明朝亡了之后最多只能写点文章发发牢骚,名声最响亮的侯方域甚至参加了清朝的科举,而他一生都在秘密从事抗清活动,直到晚年被捕,最后死在了江西万安惶恐滩。杨梦龙虽然不认识他们是谁,却也看出这两位很有来头,绝不同于那些有事没事就跑到学校门口狂吠的腐儒酸丁。他对安宁说:“哥哥有事,你先去找朋友玩吧。”安宁乖巧的应了一声,蹦蹦跳跳的走开了。

目送安宁走远之后,杨梦龙收回目光,重新打量这两位……靠,真是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啊,让他们呆在这里,他南阳第一帅的荣誉可就保不住了啊!他大咧咧的问:“你们找我有什么事?”

陈子龙和方以智对视一眼,微微一笑,说:“听闻大人在南阳斥巨资办学,让南阳每一个孩子都读上了书,在下心里佩服,所以特地前来看看。对了,在下受礼部尚书徐大人所托,带来了一些文稿,都是徐大人毕生心血的结晶,希望杨大人能将它整理出来,造福苍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