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新移民新生活(1 / 2)
(正文)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六月中旬,平定凉州的战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汉军分三路出击,凉州十郡中,只剩下张掖、酒泉、敦煌三郡没有收复。斩首一万三千,俘虏了两万七千,一个月前刚刚自称河首平汉王的宋建被打得落荒而逃,只剩下了七千骑兵。
在卫将军高顺统率的大军后面,是五万郡兵和十万青州军,还有一百二十万自愿迁来的难民。凉州牧给他们的政策是交还他们原有的土地,官府给与货币赔偿,或者不予赔偿,在凉州划给他们相当于原来面积的两倍土地。自然,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用土地赔偿。
百姓贷款从官府取得土地、耕牛、生产器具、种子,用五到七年还完贷款,土地便成为自己的财产,这项政策被形象地称为“借鸡生蛋”。这项政策已经施行了十四年,有了一套极其完善的制度和方法,并州来的官吏也很熟悉,同时也在百姓们心中建立起了公信力。
这十八万户,一百二十万移民,大致分为三部分。六成原本就是凉州人,当初是为了避乱,才不得不携家带口远赴并州的。如今闻听凉州粗定,百废待兴,官府又有诸般好处,立刻便动心了。本朝人的乡土观念极重,谁不想落叶归根终老故乡呢?
三成儿是来自鲜卑草原的移民,他们大多数是破落户儿,祖上都曾经阔过,只不多最近几十年才渐渐穷了,可是骨子里的那一份儿自尊自傲还在。兼之小时候都是享过福儿的,鲜卑草原的苦寒如何能受得了?仔细打听一下政策,便禀告官府,收拾行囊动身了。
最后一部分人都是勇健豪雄之辈,若是细细追究考证的话,祖上多数都是有案底儿的绿林后代,剪径为生的强人。这拨人以四海为家,在乎的是功成名就和大发横财,他们愿意远赴凉州,为的是和西域离得近,要在刀头上舔血,博一场泼天的富贵。
这三拨儿人,再加上原有的凉州百姓,便形成了本朝新凉州的主体。新凉州的百姓,都经过数次战乱,心理承受能力极强,数年的奔波飘零,使得他们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就像鲜卑大草原上的青草一般,哪怕冰天雪地,哪怕野火大风,熬到来年,便又是一地碧绿。胆大心细、坚韧顽强、骁勇彪悍、吃得下苦,耐得住寂寞,给他点儿雨水,他就能种出一百亩的粮食,这,便是新凉州百姓们的真实写照。
移民们来到官府,问询了官府开出的条件,他们得知除了土地、耕牛、生产器具、种子以外,官府免费送到自己想去的地点,其间还有米粮补贴。具体的路径是,从各处到晋阳集中,然后乘坐运输船逆流而上,抵达汉阳郡的郡治冀县,再从那里分散去凉州各郡。
“凉州十郡,土地补偿的力度是不一样的,离长安越近,补偿越少,离长安越远,补偿越多。最少的是两倍,最多的是五倍,是在酒泉、敦煌两郡。以前的贷款完了的,可以再次申请贷款,越往西,贷款的条件越好。譬如敦煌、酒泉,利息便是武都、汉阳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如此呢?就是因为凉州地广人稀,地多人少。”
“大司马的意思,是要充实边疆,人多了,才能让荒无人烟的边郡热闹起来,繁荣起来。所以嘛,越往西去,条件越优厚。不过,敦煌、酒泉两郡也不是一无是处,那里离西域近,西方诸国传入的很多东西,在那里的价格都很便宜。若是想做一番事业的,不妨在那里开上一间商铺,向中原贩卖西域的商品,定是能发大财的。”
“若是不要或者少要土地,官府会按照地价发给你一笔钱,可以用这笔钱来购入商品,设立店铺。如今凉州、司隶、并州三地早就统一了厘金,最高千分之五。官府优待商贾,沿路都可以利用传舍,不过是要自己付钱,价钱也还克己,只是比寻常客栈贵上一成罢了。但是,传舍却比一般客栈舒服多了。好了,我都说完了,何去何从,大家自己斟酌吧。”
负责宣讲的小吏仔细的讲完,便停下来仔细地解答起了具体问题。性子急的人们仔细地问着,稳重的人支棱着耳朵仔细地听着。等到都听明白了,问明白了,男人们便回到家里和家人商量去了。等到一报名,竟然达到了十八万户一百二十万人!
“这么看来,这次买卖亏大了!一百二十万人的大迁徙,人吃马喂,再加上出动舰队的开销,要花的钱可是天文数字!”看到户曹篆王隗和大司农赵岐报上来的数字,吕布嘬了半天牙花子,但是他终于点头同意了。无论如何,有了一百二十万人的迁入,只要过上三年五载,凉州定然会变得繁荣富庶。从这个角度看,花上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