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2 / 2)
这日一大早,两人从镇上回来,元圆今天说了,青菜不稀奇了,都城那边就有得卖,他们府上觉得到这么远来采买不合算,让他们明天别送了。
青菜这东西长得最快,天气合适的话,从下种到能吃只需要半个月,而且对温度也不是很强求,都城那边现在就有一点都不稀奇。
而且,秦肃凛送的菜很贵,两篮子收二十两,现在可卖不到这么高的价格了。
送了这么久,其实也不简单,就算是天气冷也要按时送到,一天都没得休息,如今不用送正好。
青菜不用送了,他们也不用早起了。
夜里,张采萱从水房回屋,满身湿气,秦肃凛看到了,抓了帕子帮她擦头发,忍不住念叨,“现在虽然暖和,也要小心着凉,我怕你痛。”
身体上的疼痛,确实没有人可以代替。他语气里满是担忧,张采萱的嘴角已经微微勾起,不觉得唠叨,只觉得温暖。
屋子里安静下来,气氛静谧温馨,等两人躺在床上,张采萱半睡半醒,想着明天不要起早,可以多睡一会儿。迷迷糊糊道:“明天我们不要上山了,把地收拾了……”
秦肃凛揽着她的腰,闻言搂得更紧,轻轻嗯了一声,将被子往上拉了些,“睡。”
翌日早上两人都没起,阳光透过窗纸洒下,只觉得温暖。
张采萱睁开眼睛,就察觉到了腰上的手臂,身子一动,就听秦肃凛道:“再睡会儿。”
两人又磨蹭一会儿才起身,外头阳光明媚,一点看不出前些日子雾沉沉的模样,再远一点的西山上,看得到树上发出了嫩绿的新芽。
张采萱去了厨房做饭,秦肃凛去后院喂马,虽然忙碌,却不觉得厌烦枯燥。
饭后,两人去了后面的地里收拾杂草,其实一个漫长的冬天过去,地里的杂草已经枯死,砍起来一点不费劲,只是翻地可能有点难。
村里那边炊烟袅袅,看不到有人在外头闲逛,就算是大点的孩子,也没有闲着的。
作者有话要说:晚上12点
☆、第62章 第六十二章 气急
如果不是现在季节不对,春耕时忙成这样很正常。
天气好了, 串门的人就多了, 不过也只是有空闲的人而已,张采萱自觉很忙, 而且她平时和别人来往不多,也忙着收拾地根本没空。
今天他们没再去镇上送菜,也不打算去西山上,吃过饭后拿了刀就去了房子后面的荒地。
枯草很好弄, 用刀勾着就卷到了一起,一会儿一把火烧了还能肥地。正做得认真, 突然看到远远的有人过来,不是从房子那边过来,而是直接从去西山的小路那边地里直接走过来的。
杨璇儿今天一身鹅黄衣衫,模样娇俏, 大概是暖和了穿薄了的缘故, 看起来更加飘逸。
她走过来时眉心紧锁,“采萱,今天你们不去了吗?我等了你们好久,才看到你们在这边收拾地。”
张采萱本来弯腰干活,好久没弯腰, 此时她腰酸得不行, 闻言直起身子,撑着腰道:“村里人人都在收拾地,我们家这虽然是荒地, 撒了种子多少是个收成,农家人嘛,种地要紧。”
闻言,杨璇儿有些不解,“现在都五月中了,种什么都不会有收成的。”
她语气笃定,理直气壮。
那种笃定不像是知晓农事,倒像是知道结果一般。
张采萱再次弯腰割草,掩饰住眼神里的异样。嘴上执着道:“总得试试,万一就有了呢。”
杨璇儿也不再执意说这个,劝道:“昨天我见你竹笋还没拔完,反正你干活也不行,留给秦公子做,你还是去拔笋,顺便陪陪我。”
张采萱脸一红,“我……我想要陪着他,而且我们两个弱女子上山,如今天气回暖,说不准会遇上蛇,我跟你谁也打不过它啊!”
说完,低下头干活,无论杨璇儿怎么劝说都不答话了。
杨璇儿劝说半天,张采萱就跟没听到似的,气得跺跺脚,沉思半晌,突然问道:“采萱,西山上有几处拔竹笋的地方?”
不待张采萱回答,她又道:“是我想要采竹荪,别的地方也没有啊。你放心,我不要你的竹笋,也不会告诉别人。”
张采萱终于开口,“只有你看到的那处,别的地方我也不知道。”
杨璇儿转身走了,张采萱重新低下头干活,偶尔抬起头看看她,她真的挎着个篮子上山去了。
摇摇头,不再多想,专心干活。
枯草割起来快,半天时间就割了大半,只是很累,腰很酸,秦肃凛倒是还好,一直没见他直起腰歇歇,张采萱忍不住道:“肃凛,你歇会儿。”
秦肃凛停下来看着她,“你要是累就回去歇,我留在这里干活。”
看他表情,张采萱就知道他的想法,大概是觉得他多做一些,她这边就能少做一点了。忍不住道:“我们俩就这么多地,还是荒地,有没有收成都不一定,不用这么费心的。”
秦肃凛点点头,重新低下头干活了。
张采萱无奈,看了看天色,跟秦肃凛说了一声。拎着刀回家去烧点热水过来喝。
刚刚从后门进了院子就听到大门处有敲门声,张采萱上前打开,原来是吴氏。
张采萱如今和张全富一家疏远 ,认真说起来还不如虎妞娘亲近,吴氏会上门她还是有点好奇的,“三嫂,你可有事?”
吴氏好奇的往院子里张望,“我能进来么?”
她怀着还抱着小孩子,张采萱侧身让她进门,道:“我们今天在收拾地。”
潜意思就是很忙,有话快说。
也不知吴氏听没听懂,进了院子,看到屋檐下的椅子,抱着孩子坐了。那孩子才几个月,看起来胖胖的,笑眯眯的看着张采萱。
张采萱也不生气,抱着孩子走这么远确实是很累,想坐下也正常。而且,吴氏上门就没有闲聊的,一般都是有事情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