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1 / 2)
“至于路东、路西两个军分区,在完成组建之前,暂时先由四五两个支队兼。原皖南部队老三团,改为军区直属特务团。原活动在长江沿岸的无为游击队与三支队挺进团,暂时先合编为军区独立纵队兼皖江军分区。”
“我在这里给诸位透露一个消息。在军部以及皖南部队主力抵达苏北之后,整个新四军的部队要重新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编。这次整编,将撤销目前各个支队的建制,统一整编为野战师旅,并以目前各个抗日根据地为基础组建一批军区,形成野战部队与地方部队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中央已经决定在各个根据地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一句话,就是编制给你们了,架子也给你搭起来了。但是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面,让血肉丰满起来。把部队变得充实,并按照军部的要求完成对地方武装的组建,那就看诸位的能力了。”
杨震宣布的这个决定,不仅前来开会的四支队和五支队领导事先不知道,甚至刚刚才得知自己将会留在四支队接任司令员的冯达飞都不清楚。冯达飞这才知道,杨震在部队脱险后,打破之前转移时轻易不与中央联系的惯例,密集与中央联络的究竟是什么在做什么。
尽管因为才知道自己将会留在四支队,担任司令员感到惊讶。不过革命军人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的道理,冯达飞还是知道的。更何况,对于一员战将来说,军部的生活有些过于枯燥了。
在军部工作,安全是安全了。但作为一名战将不能上战场冲杀,整天在军部担任教育长,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一种折磨。如果真的能留在四支队,单独负责一个方面,他本人还是相当愿意的。
实际上对于冯达飞这个毕业于黄埔一期,又在苏联航空学校和高等军事学院学习过的难得的人才来说,杨震还是很看重的。在临渡江之前,杨震曾经和他谈过,希望他跟着自己去东北工作,但任抗联航空兵政委。
冯达飞自己也表过态,只要能上战场,服从组织分配。只是可惜,目前实际起到军部作用的苏北指挥部死活不放人,坚持将冯达飞留下任支队长。在苏北指挥部坚决反对之下,也考虑到新四军今后军事斗争的需要,杨震经过慎重的考虑还是将冯达飞留下了。
不过在考虑的对这个难得一见的文武双全干部使用的时候,杨震几经考虑,还是决定将他放在了四支队支队长任上。四支队是以红四方面军向川陕边转移以及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留在大别山地区的游击部队组建的。
这支在大别山地区经历了三年艰苦游击战考验的部队,是新四军组建时候,各个根据地中保留下来的部队最多的一支的部队。战斗力没地说,绝对是新四军主力部队。不过再好的部队,也需要一员好的将领带。
现任支队长是红二十五军军长出身,也是大别山人。作为由红二十五军留在鄂豫皖坚持斗争部队组建的红二十八军组建的四支队,四支队也算是他的老部队。在首任支队长被错杀之后,由他来担任四支队司令员,可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此人作战勇敢,打了许多堪称经典的战役,是红军一员名将。担任四支队长,绝对合格。只可惜常年的艰苦斗争,使他换上了严重的肺病。多次的大口吐血,摧毁了他的身体。眼下卧床不起的他,实际上已经脱离指挥岗位。
现在的四支队司令员,一直在由军参谋长代理,实际负责的是参谋长。在苏北指挥部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之下,这很不方便开展工作。调冯达飞接替他,杨震认为还是合适的。这个建议,中央与苏北指挥部也已经同意。只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思,杨震一直没有找他谈话而已。
相对于冯达飞听完杨震宣布完毕命令后的又惊又喜,四支队和五支队的干部,可谓就是喜愁交半了。以四支队与五支队为基础组建淮南军区,也就意味着两个支队配合作战就名正言顺了。而且捋顺了指挥系统,对将来的发展是有极大好处的。
愁的是这一下子,刚刚捋顺的部队,又要重新打乱了。很多干部,工作的位置都要变动,又要重新适应,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继续带兵的机会。尤其有些干部,生怕自己被派去做地方工作。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心里打起小九九,盘算自己能在这个淮南军区弄到一个什么位置才不算丢脸。
看着各个干部面上的表情,杨震却是摇了摇头道:“新组建的淮南军区位置重要,东与苏北、苏中的部队相连接,西与活动在鄂豫地区的挺进纵队相互配合。南可以连接苏南部队,向北与淮北部队,甚至十八集团军在山东的部队沟通。在整个华东战局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新四军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区,这个淮南军区能不能发展起来,就看各位同志今后在工作之中的努力了。我有一点建议给大家,那就是怎么能壮大自己,就怎么去做。不要在工作之中束手束脚,像一个小脚老太太一样。你们要将淮南区打造成整个新四军的核心根据地,成为全军战略全局中最重要的一颗棋子。”
杨震与中央联络,调整编制并组建军区武装,实际上是皖南事变后中央整个对新四军编制进行大的整编计划,以及其后根据形势变化陆续调整的。他此时说出来,只不过计划提前了而已。
不过对于自己将这些东西提前,杨震却没有觉得半分的不妥。既然根据地打下来了,那么不仅要站住脚,更要守得住。没有了地方武装的配合,单凭有数的主力部队是守不住根据地的。
日军为了保证津浦铁路这条大动脉的畅通,势必要对整个津浦路两侧的各个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组建军区,统一指挥津浦路两侧部队作战,对于整个皖东的抗战局面来说,会更加的有利。
而且抗日战争马上就要进入最艰苦的阶段,实施根据地党政军一元化领导,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相结合的办法,更有利于部队的发展和根据地的稳固。新四军部队的整编,是中央早已经有的计划。但组建军区,实施党政军一元化领导,却是杨震提出来的。
杨震说这番话的时候,底气却是足的很。并没有因为在座的四、五两个支队的首长中,大部分人的军龄几乎和他年龄差不多,而有什么为难。要知道,那位在红军时期就担任一方面军四大主力军团之一的红九军团长的五支队长,要真算起军龄来恐怕也没有比杨震小多少。
要是让后世的杨震面对这些老革命、开国元勋,至少在第一次授军衔的时候也是少将的人去在这么说话,估计这话还没有说,他自己就会吓的满身大汗。但眼下却以上级的身份毫不忌讳的侃侃而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转折吧。这个情况,估计是后世他打死也不敢想象的。
第743章 归心似箭
杨震打量着自己这些第一次见面的部下,却不知道四五两个支队的首长也暗地里不断的在打量着他。都想看看这个当初的一二九师的小连长,究竟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居然能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搞出那么大的动静。
红军中这个年纪当师长,甚至当军长的也不少。但年纪轻轻便成为一个大战略区军事主官的却是独一份,不仅近似于赤手空拳的在东北打下了一大片根据地不说,如今还成了新四军的政委,自己的顶头上司。自己这个年纪是团长,还是当营长?
皖南的形势,作为高级指挥员的他们都知道。说实在的,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他们都认为,按照三战区的整个兵力部署以及兵力、火力配置来看。一旦真的打起来,皖南部队即便是能突出来,也要脱去一层皮。
双方的兵力、装备根本就不在一条线上,相差悬殊的不是一点半点。而且这次是皖南部队从一开始转移就处于被动局面,主动权掌握在人家的手中。作为大仗、小仗打了无数的军事指挥员,谁都明白这种局面意味着什么。
但就是这个年轻人,居然几乎是完整的将皖南部队给带出来了。尽管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这些损失相对于整个皖南部队来说,虽然不算什么都不是,但却保住了皖南部队的元气。千余人的伤亡、失踪对于一支近万人的部队来说,还是能够接受的。
在座的都是高级将领,对于皖南军部在转移的时候面临的态势以及实际情况都很清楚。此次北上转移,说是军长指挥的。但谁都清楚,真正大的决策还是这位年轻的军政委下的决心。
没有这位年轻的军政委坐镇决策。后来干脆亲身冒险,带着一支小部队将整个三战区主力吸引过去,调动周边敌军,为主力打开一条通道。这次四面楚歌的转移,皖南部队就算能冲出来,受到的损失恐怕要大的多。单凭这一点,就没有人敢自问在那种环境之下,能做的更好。
但皖南部队不仅主力突出来了,甚至可以将说损失基本上控制在可以忽略不计的范畴之内。千余人的损失,相对保留下大批久经考验的干部、一批经过实战考验的老部队,以及多方面的人才来说,用忽略不计比喻并不算是夸大其词。
纵观皖南部队此次北上,正面强攻与侧翼迂回相互配合,声东击西与大范围回旋相辅相成。整个作战过程之中,始终秉承着集中兵力火力的原则。抓住要点,突破一点的战术。即便是这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在心里也不能不说一句,这仗打真的是实在精彩。
看着一脸严肃的这个年纪轻轻,用很多人话来说连毛都没有长齐,便成为一个大战略区军事主官的军政委,在座的两个支队指挥员不禁在心里暗叹了一句:“太年轻了,真是后生可畏。”
杨震那里知道这些高级指挥员对自己评价?一向雷厉风行的他,觉得自己的话说的已经够多了。顿了顿道:“淮南军区的组建,我就不参与了。北上部队休整至十七日,准时出发前往苏北,与苏北指挥部汇合。”
刚刚新出炉的由五支队长升任统一指挥四五两个支队的淮南军区司令员的那位五支队长,张嘴刚想说什么,却被杨震挥手打断了。杨震看着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前辈,笑了笑道:“司令员,你想说什么,我知道。”
“对于新四军来说,我只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说实在的,我来皖南,就是受命挽回皖南部队危局的。现在危局已经解除,对于我来说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今后新四军的工作由新组建的华东局负责,我也就该功成身退了。”
“等到了苏北,我这个政委还有东南局第一书记,以及军分会第一书记的职务,也就该交出去了。有什么事情,你还是直接向华东局汇报为好。对于组建淮南军区的具体工作,我就不参与了。”
“今天的会议,我只是传达一下中央关于津浦路两侧今后对敌斗争的下一步部署而已。而且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就一定会在中央以及军部的领导之下,开创江淮地区抗日新的局面。”
“这次老三团在突围过程之中,一直处于最困难的地方打阻击。加上一些我们本不希望看到的因素,老三团的损失很大,有些伤了元气。希望淮南军区的几位领导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他们补充完整。毕竟他们现在可是你们淮南军区的建制之内吗。”
说到这里,杨震笑了笑道:“各位,我在打搅几天。等特务团和教导总队恢复了元气,我就告辞了。这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见。我希望再见面的时候,能看到淮南军区在你们的领导之下,更加的朝气蓬勃。”
虽说这次会议也算是一个重要的会议,但秉承着杨震一贯的作风开的依旧是很短暂。传达完中央对皖东地区部队编制调整以及人事调整的命令之后,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说,杨震便宣布散会。
走出会场,杨震看了看不知道什么时候飘起小雪的天空,摇了摇头心里面暗自叹息一声。转眼从东北到延安,再到皖南已经将近三个多月了。看着天空中不断飘落的小雪花,杨震真的有些想念东北这个时候的漫天飞雪了。
原来在皖南的时候,一直处于紧张的战斗、转移状态,周边的形势让他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思去想东北。他还不觉得,离开了生活、工作已经数年的东北有什么。现在一空闲下来,人虽然还在皖东,但他的心却是早就已经飞回东北了。
待部队休整到一月十七日,杨震谢绝了皖东地区军政首长的一再挽留。带着特务团、教导总队,补充了部分弹药后,在四五两个支队的交替掩护之下,向华东局以及苏北指挥部所在地盐城转移。
虽然这一路上大部分的路线都在各个抗日根据地之内,相对安全的多。但中央对杨震此次转移,依旧非常的重视。除了命令沿线各部队全力掩护除了留在淮南军区的老三团之外,目前已经剩余不过六百余人的小部队,以及命令苏中、苏北部队对周边苏鲁战区部队进行严密监视之外……
中央还直接电令新的淮南军区在弹药上尽可能的满足转移部队的需要。子弹的配发要达到平均每人一百五十发,手榴弹四个。机枪的弹药配给标准,要达到每挺两个基数。并要四支队抽调出战斗力最强的一个团,专门掩护杨震过津浦线,而且再三要求必须护送到苏北盐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