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1 / 2)

加入书签

中午她们本来就没有吃午食的习惯,可是许三郎家里有啊,霍香梅干脆多做点,大家一块吃点。毕竟干了一个上午,哪有人真的不饿的。

如此忙活了十天,第一批茶终于采摘完,家里的田地都种上了水稻、粟、黍、稗子、薯蓣还有各种菜蔬。

对于农家生活的感想,霍香梅表示,文艺点的说法——充实,负气的说法——谁想体验,让她来……

为了这个春耕,许三郎是把命都往里面使了。冬天好不容易养起来的一点膘,已经完全不见了。

蔺县的屋子还得继续休整,每每许三郎早上出去,霍香梅都吩咐他去一趟蔺县的肉肆。如果遇上有羊肉、驴肉都买些家来。

霍香梅没有说是心疼他,想给他补补。如果那样说的话,许三郎很多时候都是不舍得买来吃的。他总认为自己健壮得像头牛,根本不用吃甚么好的东西。

这个汉子对自己总是很吝啬。只有在说是给几个孩子补身子的,他才会惦记着去买。对于孩子们来说,他是一个很负责的阿爹。

只要不是很过份的要求,许三郎从来不会拒绝孩子们。别看他平时不大爱笑,经常木着一张熊脸的样子,可是很多时候家里做慈父、扮红脸的都是他。霍香梅看不过去了,得做严母,扮白脸,否则孩子们闹得过分了,不听教。

……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水稻,都学着在里面放养些小鱼苗。许三郎和霍老爹根本就捞不到多少,只好给钱买的。

邻村的人看到新村的人成群结队的去杏花河边捞鱼苗,甚至有人愿意用铜子去换鱼苗,都觉得很惊奇。

问过之后,知道原来新村的人在种水稻,还养上了鱼。再听过新村的人炫耀的诉说去年许家三郎家的收获之后,都纷纷的好奇,特意前来新村观看。

去年在蔺县遇见许三郎说要买稻种的那两个大兄,在过年的时候就早早的一路的问过来,带着礼上门拜访。

霍香梅已经完全忘记这回事了,如果不是许三郎提起。不过过年上门的就是客,霍香梅还特意的下厨做了几样菜,留他们两家人吃午食,舀上两卣自家酿的米酒。

这提梁卣还是年前许三郎特意从长安带回来的,因为霍香梅在他面前提了好几次,“我看见张清河家的过来打酒,她拿的那只提梁卣特别的好看,如果咱们家祭祀也用这样的,多好啊……”。

许三郎就暗暗的记下来了,自家卖酒的,怎么能没有一个配得上的酒器。那次去长安,就让许二郎带着去杂物肆买了配套的提梁卣。

这次还是第一次拿出来待客,结果当然是受到来客的赞赏的眼光。

那次许三郎告诉他们自家售卖稻种的时间,让他们到自家卖稻种的那天过来,同时会告诉他们这水稻怎么种植之类的。

之后许三郎家的田头除了新村的人,还有这两家的汉子,慢慢的外村的人也越来越多。

里正还怕有意外,特意敲锣通知各家小心留意。虽说时人都是良善的多,但谁知道是不是有那么一个万一的呢?绝对不要随便去考验人心。

新村这次因为水稻,因为稻田养鱼的事情,让周围的村子都知道了,甚至蔺县上面也有人知道。最后连县长也听到这个消息了,让司农程晨明亲自下来许村查看。

尽管现在的大晋朝大王鼓励老百姓经商做掮客,为他们清除各地的土匪,开辟商路,减低赋税,可是农业才是国家的根本,这个观念千百年来,无论如何的改朝换代,都是深深的印刻在老百姓的心里。所以对于蔺县真的有人种植出水稻,产量不低,并且能在水里养鱼,蔺县的县长和司农还是很慎重的。

不过这事暂时和许三郎家没有关系了,司农来了,自然有里正接待。因为去年丰收之后,许三郎就把他知道的,要注意的地方都告诉了里正。里正和父老们都是种了一辈子田地的善农之人,他们只需要知道这回事,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更好的答案。

这次由他们接到司农和捕役们,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司农和捕役下来的时候,霍香梅还特意去围观了。那几个捕役里面,就有霍香梅打过交道的马亮子和李发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