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318节(1 / 2)
余成却摇头,直接拒绝了:“我不懂房地产,也不会盖房子。张队长干这事儿更合适。”
卢振军皱眉毛,开始恨铁不成钢:“那你打算怎么办,就这么守着,像个三从四德的小媳妇一样?哎呦,你小子。我跟你说,周秋萍她自己都不三从四德,你还指望她稀罕你三从四德?就不是这个人生观世界观。”
从他刚出来到周家,他就发现这两人关系不对头。虽然没睡一个屋,但余成留在这里本来就不对劲。
可卢振军他也有自知之明啊,作为一个婚姻失败家庭关系乱七八糟的中年男人,他又有什么资格去指点别人的婚恋呢?
但现在,身为老上司,军营里的前辈,他还是要郑重告诫年轻人:“我告诉你,不管是男是女,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不然的话,有一天,你一个大老爷们也会变成怨妇。别觉得男人跟女人不一样,都是人,没什么差别的。”
余成摇头,认真道:“我做电脑这边的事,我学过计算机,也算专业对口。秋萍忙不过来,这一块得有人盯着。”
卢振军静静地看着他,半晌才叹了口气:“你想清楚了?”
他和他的情况不一样。他能结扎,是因为他已经有小明了。本来就是计划生育,按照国家规定,本身最多就应该拥有一个孩子。
但余成还这么年轻啊,他还没有自己的小孩。
余成点点头:“鱼翅熊掌不可兼得,我现在只想顺应我的心思做事。”
至于未来,那就交给未来打算。
他不能保证自己不后悔,人做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后悔。他只能说现在不这么做,他现在就后悔。
第275章 谁挣的钱谁花
这天晚上, 卢振军没睡好。
到他这个年纪,以他的人生阅历,还不至于为别人的情情爱爱辗转反侧。
他睡不着, 纯粹是因为钱。不是愁没钱开公司, 而是被钱砸晕了。
上床睡觉前,房间里的电话机响了。
侯晓斌这娃自从知道自己错失了一个亿之后, 就陷入了癫狂之中。
他一开始唉声叹气, 恨不得能够穿越时空。当发现这事儿不现实之后,他那iq超过140的脑袋瓜子迅速抓住了重点,那就是周姐不可能无的放矢,平白无事就问88年的国库券。
除非,他们投资国库券,而且投资金额还不少。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 侯晓斌就被烧得吃不消。不行, 他得哭穷他得要钱。别说他不要脸, 要钱的时候要啥脸啊?等他有钱了,他就是大爷, 谁敢说他没脸?
侯晓斌知道自己不是周秋萍的对手, 人家要是想瞒着他, 就绝对不会露一点风声。于是他决定曲线救国,从余成下功夫。
这小子也真是厉害,愣是通过战友的战友, 最后从何谓口中知道了余成的联系方式,直接打了过来, 开始一哭二闹三上吊, 话里话外就是你们吃肉, 居然连汤都不带兄弟喝一口。你不知道我们这些搞科研的人究竟有多穷吗?
余成愣住了, 他压根就不知道国库券的事儿。
卢振军在旁边问了一嘴巴,听到侯晓斌哭穷就没好气:“还不够啊,掏了3,000万给他们。也不看看总共就多点家底。”
侯晓斌却理直气壮:“3,000万哪里够花,这都是用钱砸出来的,不能省。卢部长,你们大方点啊,好歹都是为了我们部队。”
卢振军直接将他的军:“我不是卢部长了,以后也别问我要钱。我公司账上总共10万块,我还不知道上哪找钱去呢。”
可挂了电话,卢振军就心潮起伏不定。周秋萍有多少钱,他大致心中有数。
当初她到手的是3,000万,看着的确不少,可她摊子铺得那么大,又是搞卡拉ok房,又是开饭店。那装修成本,比房子还贵。
虽然这些店的生意都很好,但架不住开销大,投入的本钱多呀。像肯德基已经是公认的赚钱的祖宗,在北京的店也花了10个月的时间才收回本钱。
秋萍从开店到现在,还没10个月吧。
余成猜测:“会不会是股票?不是说股价已经涨到90块了吗。”
卢振军却摇头:“她还要买我手上的股票,她不该出手股票才对。”
话说快400万的现金啊,她好像也不当回事儿,这钱到底是怎么搞的?
外人不清楚情况,他当时作为后勤的部长还是能摸清曹敏莉的底子的,这位曹总因为在大陆投资的事,已经和家里闹翻了。实际上,她的身家也有限。
所谓给他的投资,到底是谁掏钱,真的很令人怀疑。
说不定连曹总在大陆的投资,背后真正出钱的人都是秋萍。
一想到这点,他哪里还睡得着。他百思不得其解,秋萍的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
卢振军转头看已经闭上眼睛睡觉的余成,气不打一处来。
人家红颜祸水,起码知道纣王的百宝库在哪儿。你这样子,你都知道啥呀?亏你还能睡得着。
可怜的卢振军同志就这么辗转反思,一个在泥地里都能呼呼大睡的人,躺在床上却罕见地失眠了。
一直到天蒙蒙亮,他都没能培养出睡意,索性翻身下床,去院子里打拳了。
周秋萍睡得早起得也早,起床按下电饭锅,好开始熬粥。昨天晚上吃了大餐,早饭吃简单点,煮一锅粥,蒸几个鸡蛋,再买两屉子包子馒头,大人孩子的肚子就妥妥解决了。
她看到卢振军打完了一趟拳,随口问道:“早上你要喝豆浆吗?要喝的话我就买。”
其他人都无所谓,给豆浆也喝,给大米粥也吃,没啥挑剔的。
卢振军顿时来了胃口,兴致勃勃地问:“有刚出锅的豆腐吗?有的话给我来两块。”
周秋萍笑了:“你还喜欢吃这个呀。”
当初生产对自己有粉坊和豆腐坊,前者做粉丝,冬天才开门。后者倒是一年四季都有,社员们还发豆腐票,就是量不多,有票的人还未必有钱买。
因为知青们多半爱喝豆浆爱吃豆腐,又有家里的资源,手上宽裕,所以很多社员都会把自己家的豆腐票转手卖给知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