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650节(1 / 2)

加入书签

因为他想建芯片厂。

他出生在大陆, 成长在台湾, 工作在美国,近年来才回台湾,参与了芯片厂的创建。

但他希望在大陆建芯片厂。因为这是他父母的理想, 他父母当初是一块儿撤去台湾的,那会儿他才刚上小学呢。

周秋萍没说话, 只听对方说下去。一般人到大陆创业, 第一反应应该是找政府, 尤其是芯片行业。

就是台积电能飞起, 也少不了台湾政府的大力扶持。

林博士像是在叹息:“我原本参与的是无锡一个项目建厂,但审批实在太慢了。芯片行业更新很快,再等下去,准备引进的生产线已经落后了。我希望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做事。”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大陆也启动了芯片工程。1986年的叫做“531战略”,1990年的又叫“908工程”,都是国家部委牵头的大项目。

无锡的那家工厂,承接的就是908工程。但现在已经是1993年了,这个工厂还没影子,技术尚未引进,工厂也没开始建。

但周秋萍感觉建不建也无所谓。因为很可能等它建好的时候,那引进的技术早就被淘汰掉了。

周秋萍开门见山:“那你需要我们做什么?是帮忙联系地方政府还是单纯的投资?政府的话,海城我们比较熟悉些,如果需要土地的话,浦东那边我们有地,可以划拨出来用。我个人建议可以选择海城。”

为啥呢?很简单。

一个是交通便利,海城算是一个枢纽,海陆空交通工具都有。

林博士要在大陆建厂的话,那肯定得从外面请工程师。因为断层时间太久了,光靠大陆的专业人士,现在这事真没啥希望。否则也不用从531变成908,从战略变成工程。

美国的芯片行业,华人工程师出头的不少。他们过来参与建厂,拖家带口的可能性很小。交通方便,他们回去探亲也方便。

另一个就是海城的城市氛围。要怎么形容呢?两个字:洋气。

大陆虽然已经改革开放十几年,但摸着石头过河是真摸着。一直到今年开十四-大,才正儿八经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

在这种大背景下,洋气的海城更加适合从海外归来的华人。否则格格不入的生活习惯和氛围,会让人家不自在的。

对,她就是考虑的这么周到。

她甚至已经考虑到了,如果有这么多人过来的话,那应该如何安排人家的住宿?

长期住酒店肯定不现实,得有个稳定的住处。

不知道现在的政策变没变,外籍人士是否能住普通社区?实在不行的话,干脆把他们住的小区让出来。

反正东方大厦已经完工,贸易公司也已经完成搬迁。留下了一个办公室是为了方便联系小区的顾客。

不过如果要长期留在海城的话,他们肯定不能长久和家人分离。于是配套的成熟社区必须得有。

学校是最起码的。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必须得一应俱全。

她瞬间就将这件事和她之前考虑过的私立学校结合到了一起。

再顺带着,芯片厂的家属社区也有着落了。

她原本就想以航母为依托,构建主题乐园,然后往外扩延,打造一个成熟的社区。

现在,这二者之间就有了联系的点。

周秋萍面带微笑:“你希望我们做的,我们能做的,我们都会尽量去做。后勤保障工作,我们可以想办法负责。”

林博士吃了一惊,他就是过来融资的,难听点讲叫打秋风。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周老板居然会这么热心。

的确,眼下芯片挺红的,呈现出来的是朝气蓬勃,如日中天的朝阳行业态势,很多人想进来分一杯羹。

1991年年底,首钢就说了,首钢的未来不姓钢,开始朝半导体行业进军。

炼钢的和造芯片的,听上去八竿子打不到一处。但无所谓,这时代搞芯片最重要的是有钱。

比方说林博士关注的908工程,为什么光论证就要论证两年?因为投资高呗。大陆没钱,起码政府掏钱很艰难,而且要花钱的地方又太多,20亿的投资资金,那当然得反复论证。

首钢无所谓,财大气粗。除了烟草之外,它是排得上名号的纳税大户。1991年,首钢的销售额是91亿人民币,利税却高能达29亿人民币,可想它的净利润究竟有多高。

所以它才能决定造芯片,就能立刻找日本厂商合作,开始撸起袖子盖厂,准备引进生产线,而不是反复论证。

林博士之所以在学生的引荐下过来找这位在大陆赫赫有名的富商,也是存着对方财大气粗的心思,好为自己盖厂找钱。

却不曾想,对方对芯片的确有热情。

于是他便鼓足勇气,认真地强调:“要砸钱,需要往里面投很多钱。”

一家晶圆厂的投资动辄上百亿美元,一台光刻机动不动就是几千万美元到2亿美元不等。更让人崩溃的是,晶圆厂不是盖起来了就能投入生产,还要经过漫长的调试阶段。

所以这不是一家一户可以投钱搞定的事。

林博士解释道:“我们想做的芯片厂专门做代工,不搞idm模式,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测,全都自己做的话,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台积电现在做的就是代工模式。这就好比现在的报社,有编辑部和印刷部。如果印刷厂只听编辑部的,配合后者进行生产,那么昂贵的印刷机,势必要闲置。我听说大陆在搞改革,二者分离,印刷厂专门对外面接任务,效率就大大提高。”

他拿印刷厂出来说事,就是害怕这位女老板对芯片行业一无所知,搞不明白他的意思。

周秋萍的确对芯片知之甚少,但她毕竟是重生人士,而且从1989年就开始投资搞电脑,甚至还能纵容龙心的研发团队近乎于烧钱似的搞自己的芯片。

所以她接受度很高,很快就点头:“所以您的意思是我能多找几位投资人?”

林博士点头,给投资人打气:“芯片是很有前景的发展行业。”

周秋萍也直接切入主题,问了最关键的问题:“如果资金到位的话,请问多长时间才能把厂建起来?”

后者是关键。

她愿意在这个行业上砸钱,除了一点点执念,类似于对航母的执念之外,更重要的是90年代是个人pc以及其他数码消费品的黄金时代。倘若能赶上这一波红利,那起码能挣到第一笔钱,才能支撑后期继续烧钱。

如果他速度慢,办厂到投产要花个七八年时间,那完蛋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