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二章 一苇渡江(2 / 2)
一日一夜之后和谷大用派来追击的八百骑兵汇合,两队骑兵再疯狂追击数个时辰后,抵达了易水南渡口,面对茫茫易水,人困马乏的一千五百骑兵不得不停下追击的脚步。
易水上有两座渡口,一座在东边河阳镇,一座便是面前的寒鸦渡,渡过寒鸦渡口之后往北不到三十里,便是易州城了。然而,原本官渡的寒鸦正常有二三十条渡船待命,但现在渡口却空无一人,渡口的房舍和设施也被烧毁。
谭章和茂山卫指挥使廖平命人沿着上下游寻了七八里地,上游**里处的一处独木桥已经被拆毁,在下游对岸的芦苇从中发现了几十具船工的尸体和尚自冒着青烟的条条渡船,显然贼兵渡河之后将渡船烧毁船工尽数屠戮,顺着湍急的水流冲到了下游的芦苇荡中。
两人心中升起不祥的预感,贼兵已经渡过了易水,那么防守空虚的易州便麻烦了,易州西北便是防守同样空虚的紫荆关,紫荆关再往北便是和蔚州相隔的绵绵群山。这两处都是卫所驻地,若被攻陷,便等于老家被端了;这还在其次,更可怕的是,易州和紫荆关两处军械库中有大量的兵器盔甲,还有不少火器,贼兵得到这些之后,将会脱胎换骨,再不是乌合之众了。
两人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天色渐晚,只得在南岸扎营休息,半夜时分,北岸火光冲天,虽然距离太远听不到也看不见发生了什么,但黑黝黝的群山之侧,火光映红了半边天,那里却正是易州的方向,两人心头冰凉,知道易州已然不保。
灰头土脸的两人一夜没睡,站在岸边眺望北岸,两名粗线条的武官也不由得流下了泪水,孩子般的呜呜大哭;天蒙蒙亮时,两人便叫醒疲倦欲死的士兵,下令泅水过河。
虽是九月晴空多日,发源于太行山脉的易水的水位却因山顶积雪融化而居高不下,水深流急。谭章命一小队骑兵下水试着泅水渡河,没到中间,十几名骑兵便连人带马冲往下游,根本无法渡过。
两人仰天长叹,踌躇无计间,后方烟尘滚滚,一大队骑兵奔腾而至,领队的正是锦衣卫都指挥使宋楠;宋楠率骑兵兼程两日,终于和前方追击的谭章和廖平汇合,两名卫指挥使赶紧迎上,虽然不属于同一衙门,但宋楠的级别显然比他们两人都高。
宋楠铁青着压根不理谭章和廖平,策马来到渡口边看了看情形,冷声问道:“渡船全部被贼兵摧毁了?”
“是的宋大人,上游十里处的一座独木桥也被拆毁了。”
宋楠双目在河面上逡巡了一会,转头下令道:“全体下河,将河中芦苇全部割下。”
锦衣卫缇骑们都没问为什么,立刻行动,谭章问道:“大人这是?”
宋楠喝道:“还不命你的手下帮着干活?叉着手作甚?”
廖平道:“大人割芦苇作甚?”
宋楠斥道:“二位还有心情在这里问东问西,我都替你们害臊。”说罢下马挽起裤脚,拿起绣春刀下到河岸处开始擦擦的砍着一人多高的芦苇杆。
两人羞愧难当,有不能发作,他们自然知道宋楠为何骂他们,事实上他们也很委屈,谷大用严令不准进攻,他们两人也无可奈何,贼兵突围出来,弄得不可收拾,他们也很无奈。
侯大彪抱着一大捆芦苇上岸来往地上一丢,看着呆立的两人讥笑道:“两位大人还真是一幅大人的摸样,我家指挥使大人都亲自动手了,两位还在这里当看客。”
两人醒悟过来,赶紧下令手下骑兵下河割芦苇,两千多人齐动手,一会功夫便将沿岸数里的高大芦苇全部割下堆得像座小山一般。
宋楠亲自动手,将芦苇一束束的捆成合抱粗的芦苇捆一路延伸,众人齐动手,一个时辰后数条二十丈长的粗大芦苇索便捆扎完毕。
宋楠对李大牛道:“大牛,蔚州的壶河被你搅翻了天,这回便看你的了。”
李大牛早就脱得光溜溜的,拍着胸脯道:“瞧好吧。”
宋楠在队伍中选出二十多名水性好的士兵,跟随李大牛一起下水,李大牛腰间系着绳索,奋力往对岸游,绳索的一头握在岸上一名骑马的士兵手中。
水流太急,巨大的冲力将李大牛等人往下游冲,二十几人顺着水势斜着往下,直冲到下游三四里处,这才一个个上了岸;南岸的士兵策马跟着跑了三四里,这才保证绳索始终攥在手中。
二十几个人陆续上了岸,一个个筋疲力尽,有两个差点淹死,吐了足足十几口水,这才赶紧往渡口对岸的河岸上赶回来,这边的绳索一头系在粗大的芦苇束上,众士兵合力抱起将一头送入水中,对岸的李大牛带着二十名士兵死命的拉绳索,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粗大的芦苇束终于两端固定稳稳的浮在水面上。
如此往复,到中午时分,六条粗大的芦苇束并排横在河面上,人踩上去稳稳当当,除了有些摇晃之外,尽可让人马放心过河了。
谭章和廖平心中叹服,两人本也起过搭桥的念头,但就是觉得肯定费时良久,又没材料,恐怕要数日才成,于是便踌躇犹豫不绝。这位宋指挥二话不说说干就干,半日便成;且不说其方法别处心裁,就是这份果敢也是自己两人望尘莫及的,两人的心头第一次对宋楠产生了敬畏之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