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了绕后偷袭后军,还是为了偷袭火炮阵地?”
朱能不得而知。
而就在此时,一条情报传到了朱能的手里。
斥候骑兵里的总旗杨富田报告,在南方发现了敌人的精锐斥候,而且南方的战场信息已经被遮蔽了。
这就相当于敌人敲掉了明军按插在南方的“眼”,躲藏在了战争迷雾背后。
朱能当机立断:“让飞鹰卫派出热气球往南搜寻,同时向南方加派斥候,务必要探查清楚。”
而此时,正面战场,明军的前军已经开始于倭军接战了。
倭军在正面摆着车阵,火铳很难对车阵后面的人员造成什么像样的毁伤,因此明军前军并没有申请调用火铳方阵上来,而是最传统的步兵进攻战术。
明军前军重步兵整齐的移动着,宛如洪水滔天,汹涌澎拜,向敌军阵地扑了过去。
在车阵后面的倭寇步兵阵列中,有许多士卒举着长矛和盾牌,这时倭军前锋的弓箭手开始反击了,箭雨铺盖着阵线前沿,一时间明军重步兵的甲冑上箭矢插得像是刺猬一般。
两股钢铁洪流撞到了一起,没有半点取巧,而倭军的阵列似乎很坚固,没有被明军第一波冲击撕裂。
而且明军这边也不是全无劣势,明军为了维持跟敌人中军相同的阵线长度,付出了在阵线厚度上的代价,同时明军人数少,骑兵多,火器部队多,这也就意味着能给前线战场提供抛射火力的传统弓弩兵要少得多实际上,在最前线双方的弓弩手数量是完全不对等的,明军全身披甲的重步兵还能顶得住,但不少轻步兵却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不过明军步兵仍在奋力厮杀,双方的身体素质和战斗力确实存在差距,倭军士兵远不如明军士兵高大,耐力也差了些,这些反映在战斗上,就是一点点个体优势累积出来的集体优势.随着两翼也开始交战,倭军阵列在不停地些许后退,明军已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正慢慢蚕食倭军的防御阵线。
双方都捏着精锐骑兵作为撒手锏,谁都不肯先出手,而明军也一反常态地没有把火铳手派出来,幕府高层那边猜测明军打算用火器方阵来当预备队,亦或是视情况加强左翼/右翼的火力,对幕府军进行单翼突破。
而实际上,明军是在防备着有可能的骑兵绕后突袭。
但战局很快出现了不利的转折。
明军终于知道在当面倭军方阵中间的骑兵是用来干嘛的了。
在正面倭军开始支撑不住的时候,这些骑兵开始发挥机动性,起到了骚扰迟滞明军阵线的作用,而倭军趁机部分脱离接触紧接着,倭军后方的生力军开始部分轮上来填线。
这种战术操作的难度非常大,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区域崩溃或者士兵互相践踏,但倭军显然不止一次使用这种复杂的战术,愣是完成了。
而这就导致了,幕府联军有十七万,摆在中间部分的兵力远多于明军,前排明军重步兵的体力开始跟不上了,毕竟,全身披甲固然防御力惊人,但代价就是对体力的消耗非常的大。
普通人去拳台上光膀子打几分钟都会累瘫在地,何况是全身甲冑的士兵挥刀互砍这么久呢?
在战场上,人数优势是优势,体力优势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优势。
眼见明军前军的士兵虽然英勇,但却显出了几分疲态,李景隆这下也不淡定了,如果让士兵硬抗,等到体力透支后,后果是很严重的。
不过明军同样有办法应对,那就是大炮。
持续时间可能会达到一整天的会战里,明军的炮兵也不是无限开火的这又不是玩游戏。
实际上,明军的炮兵既要考虑携带的炮弹尤其是开花弹够打多久,也要考虑持续开火炮管过热能撑多久。
因此,明军的高级将领们没有第一时间把重新转移位置的炮兵集群投入到战斗中去。
大炮很厉害,可对面就算是十七万头猪,靠着明军这一百多门炮,也不可能把他们全都轰死。
这也是倭军为什么敢跟明军正面野战的原因明军的大炮攻城打固定靶厉害,因为节奏掌握在明军手里,想怎么打、打哪里,都是明军这个攻城方说了算,可野战不是这个逻辑。
所以,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这时候就是动用炮兵的时候了。
李景隆道:“去告诉平安,待会儿用轻型野战炮轰击敌阵,务求摧毁敌军阵势!”
身旁的传令兵匆匆领命而去。
这时明军炮兵队列开始调整阵型,缓缓移动,准备进入炮击射程。
平安道:“传令炮队准备。”
“是!”旗手立刻传达命令。
很快,几十门轻型野战炮就被推到了明军前军后方的位置。
四个炮阵,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只等一声号令,就可以开火。
“喏!”一名百户立刻转头喝道:“把开花弹也推上前!”
顿时有十二辆大车被推了过来,它们的车厢上绑着木条,显然是运输炮弹用的。
“准备射击!”
听到命令,炮队将士开始装弹,炮手们熟练地搬动炮管和炮架,然后装填手把炮弹塞进去。
随着开火的命令传达,另一边的士兵则开始点燃火绳,顿时,大炮瞄准敌阵轰鸣起来。
“砰砰砰!”
“嗖嗖嗖!”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密集的炮弹在空中飞舞,然后砸在了敌阵里,霎时间炸裂开来。
烟尘弥漫、火舌乱窜,刚才还在奋力前冲的倭军,阵脚登时乱成了一团。
各种惨叫声此起彼伏,倭军士兵慌忙躲避或用盾牌挡在面前抵御,但依旧被开花弹掀倒在地,受伤的人不断涌向附近的战友。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