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既然能对付代国,高车、柔然自然不在话下,儿臣已经说了,是剿抚并用,而非一意示好,一旦代国内乱,便会有熟知漠北形势之人南下,投奔我大梁,用他们为前驱,拓跋什翼健无处可逃!”
“诸位意下如何?”李跃目光转向众臣。
弄来弄去,还是自己的策略有些问题。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一味示强,并不可取,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不同于以往的匈奴,也不同于檀石槐、柯比能,吸收了大量中原士人,制度比较健全。
正常情况下,中原王朝不是打不过草原,而是草原太大,草原人打不过就跑,受气候影响,中原王朝天然就吃亏,仅粮草供给就是一大难题。打下来又不能带来经济利益。
所以秦始皇才修建万里长城,将草原部落挡在外面,同时也防备中原人逃向草原,使其壮大。
汉武帝打了四十三年的汉匈大战,依旧不能完全剿灭匈奴,更不用说现在的梁国。
“殿下英明,臣等附议!”
“好,就依此策而行。”
长江后浪推前浪。
望着朝气蓬勃的李俭,李跃忽然感觉自己有些老了,不过心中还是无比欣慰。
这么多年的悉心培养,总算没有白费。
一转眼,太子的婚期也到了。
以往这种事都是尽量低调,一是因为国中不富裕,二是诸事繁杂,尽量简化。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李俭正是最需要人望的时候。
其二,大张旗鼓的举办婚礼,等于替王猛站台,为他接掌尚书令做准备。
成了太子的岳父,王猛地位将越发稳固。
同样,大梁内部也会更加安定。
洛阳一片喜气洋洋。
百姓收到消息,自发的张灯结彩,各地官吏纷纷送来贺表和礼物,都知道王猛的性子,礼物也多是当地特产,花不了几个钱,没有什么名贵之物,全凭一番心意。
第六百九十五章 离巢
南面。
桓温这两年一直坐镇襄阳,亲自指挥诸军抵御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梁军。
不过现在,他不得不暂时离开。
因为建康发生了一件大事,皇帝司马丕修习断谷饵药以求长生,年纪轻轻,身体每况愈下,一个月前,因服食方士的丹药,长生没求到,忽然一病不起,随后病情恶化,奄奄一息。
司马丕无子,司马昱、王彪之、谢安等人已经在商议重立新君之事。
以桓温如今的权势,谁当皇帝其实都一样。
但若是选上一个不知轻重的愣头青,弄不好破坏江东与荆襄之间的默契。
虽说皇帝只是个傀儡,但至少是晋室的门面,选谁上来、怎么选也大有门道。
“当立何人?”桓温其实挺喜欢司马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寻求长生术上。
可惜天不假年,嗑药把身子磕坏了。
“按照常理,当立东海王。”郗超拱手道。
东海王司马奕乃司马丕同母弟,晋成帝司马衍次子,天生聪慧,年纪轻轻,素有人望,历任散骑常侍、镇军将军、车骑将军、拜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选这样一个人上去,能继续维持晋室的权力格局。
“朝中何意?”桓温一边踱步,一边思索。
郗超跟在身后亦步亦趋。“太后、琅琊王、王谢皆属意东海王。”
桓温停下脚步,“都按他们心意来,将置我于何地?”
樊城失守,二败合肥,桓温威势大不如前,如果太后、王谢将司马奕推了上去,就没有桓温什么事了。
“大司马……欲借立君之事,重振声威?”郗超闻弦歌而知雅意。
“废立之事,在我而不在他们,王彪之、谢安借此事试探于我,若后退一步,必事事落于人后。”
桓温北伐不行,却是内斗的行家,一眼看穿王谢的心思。
一步一步削减桓温的影响。
可想而知,司马奕上位后,肯定与王谢更加亲密。
身为权臣,一步都退不得,只能不断向前。
“东海王聪慧过人,能知深浅,他若上位,可保江东安靖,朝局不会有大的波动。”
“你忘了还有一人,也能稳定朝局。”桓温成竹在胸。
“属下驽钝,还请大司马明示。”郗超运筹帷幄,智计百出,但在内斗上,就不如桓温敏锐。
“琅琊王。”桓温嘴中吐出三个字。
郗超一愣,万万没想到桓温会提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