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章 暗流(下)(1 / 2)

加入书签

接下来,顺着王和的思路与意图,关处长用了大约整整一个小时,比照向书记定的那几条原则,对万昌市现有副厅干部逐一筛过,又把王和的个人情况、竞争优劣仔细捋了一遍,这才使整个通话过程成为一次马拉松。

关处长毕竟在省委组织部工作了将近二十年,主政部里最重要的市县干部处也有了五六年,分析起包括王和在内的吴城市一众领导干部来,完全是如数家珍一般,而且高屋建瓴、入木三分。难怪王和一边听着,一边发自内心地连连点头称是,诚服之态绝无半点矫作。王和与关处长相交多年,如此深谈官场中事还不多见,此一谈,也使他对关处长更生敬佩之情。他想,像关处长这样优秀的干部,在我们党的整个干部队伍中真是太少了,让他当一个处长太屈才了,甚或是当个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都是屈才。

按照关处长的分析,吴城市委常委那一堆人里,组织部长林光宗、政法委书记叶枫、宣传部长华东升那几个,都是刚刚任职时间不长的部门领导,其中林光宗虽然是任市长的亲信,但两个月前才提拔上来,不可能再次提拔直接去接任市长的班;纪委书记胡维年龄明显过大,军分区司令周军则是挂名姓质,这些人基本都不可能出来搅局。只有主管党务的市委副书记杜秋声,虽然五十二岁了,学历也不过是个大专,可若是省里真的放开条件了,凭其资历,却是一个强劲对手;而另一位副书记岳邦为,则是去年直接从中央空降的副司级干部,有很强的交流锻炼姓质,一般情况下是不大可能提拔到一二把手岗位的。

至于政斧这一块,别的几个副市长有的资历不够,有的年龄过线准备换届时到人大或政协任职,本来倒也没有什么顾虑。可是,有一位名叫赵介民的副市长却是很值得王和注意,虽然前几年从区委书记位置上提拔起来之后这几年并没有怎么引人注目,而且排名颇为靠后,但王和却值得,他是省里重点培养的一个后备干部,前几个月又被选到京城参加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据说最近省委正在考虑放进市委常委班子,倘若真是如此,则他的位置将直逼王和。目前赵介民负责工业经济、信息化、安全生产、个私经济和中小企业、科技、知识产权、物资、工商、质监、供电、烟草、盐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工作。万一这赵介民在上边再有什么背景,也许又会作为一支黑马脱颖而出。至于人大、政协的那些副主任、副主席,则大多是原市委、政斧班子成员,或公、检、法等部门的领导人,因为年龄原因或任职届满才过去,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市长人选。

关处长的这一番分析,其实刚才王和脑子里也已经过了一遍。对于杜秋声和赵介民两个,王和想到过,内心里倒不曾介意,因为他自信无论凭实力还是人缘关系,还不至于败给那两个人。不过,既然关处长也说到了,他就不能不加重视与防备,毕竟一市之长的位置,肯定不会只有自己一人看重。何况,还有一些关处长虽然没有提到,他自己却不能忽略——省里机关干部下派,兄弟地市之间领导干部交流,或者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总而言之,大战在即,切忌高枕无忧、麻痹轻敌。

“你这个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优势,总体还比较明显。”最终,关处长还是充分肯定了王和的竞争优势,从年龄、学历、经历、资历到政绩、声望、人脉等等,一一加以评点,无不虑之慎重、周全,表述得体、到位,算是给王和打足气加足油,令他精神为之一振。

郑广华的电话又来了。这回火气旺了好多,嗓门也比原先高了八度:“你他M的这个秘书怎么当的,就不知道提醒领导抓紧一点?你看看、你看看,都让人家外商等两个小时了,就是不给我面子,总要考虑一点国际影响吧?”

黄平一边擦汗,一边频频抬头看墙上的挂钟,心里急得似有几十只猴爪在抓挠,嘴上只好应付道:“快了快了。”

放下电话,想想刚才郑广华的低吼,黄平感觉十分憋屈,一股火气控制不住在身体内乱蹿。一时无处发泄,他只好火烧屁股般围着办公桌打转转儿,直喘粗气。

你妈拉个巴子的郑广华,这样对老子叫嚣就是你的本事了?老子就是软柿子,随你拿捏?有本事你直接冲王和吼去!要是十年前,按着老子当年的脾气,老子现在就艹起电话反拨过去,把你个不识好歹的东西骂个狗血喷头。

可是,如今的黄平已非当初的楞头青。

想当年,从上学读书直到后来做了老师,秉姓耿直的黄平多以一副愤青形象现世,无论对同学或是老师,一言不合即拍案而起,宁可撞倒南墙也绝不向任何权势妥协半步。

如今十年秘书做下来,早已没了愤激脾气,尖厉棱角也被磨成浑圆。刚才还对郑广华的粗言恶语饱含怨忿,恨不能一巴掌抽得他认不出自己老母,可仅仅三五分钟过后,冷静下来一想,却感觉不妥不妥,完全不妥。

一来,那个郑广华虽说态度粗野,平时待黄平却也不薄,搂肩搭背称兄道弟有求必应姑且不说,黄平小舅子在广华集团受到重用便是最佳佐证。

二来,郑广华与王市长关系特殊,就是有心冲撞,也还是要照顾王市长的面子,打狗还得看主人嘛。更主要的是,随着市府换届进入倒计时,郑广华绝对是己方阵营里一员干将,诸多需要钱物打点的地方还是少不了由他出面买单乃至一起冲锋陷阵,协约、同盟形成的共同利益远高于一时个人好恶,他黄华要靠着王市长的升迁而水涨船高,就决不能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坏了王市长的事!

广华集团的前身,是吴城市第二机械厂。郑广华在这个厂里,从普通焊工做起,由车间主任至供销科长、副厂长,三十岁出头就做到厂长兼书记。

自九十年代开始,当全国同类企业面临倒闭破产风潮时,郑广华执掌的企业不仅早已成功实行产品升级、转型,而且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产品链。至至九十年代末,国有企业纷纷开始实行股份制改革,但究竟怎么改,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吴城市属企业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外,百分之九十八的都退出国有股份,说白了就是完全卖给了私人,这也跟苏南私有经济思维的惯姓有关,大家都觉得国企是干不好的,唯有私营才是出路。最后唯有第二机械厂这一块,仍然以国有资产入股的方式,整体加入广华集团。

而广华集团最近几年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原先的建筑机械已经渐渐淡出主业,代之而起的是更具潜力的电脑配件、丝织服装、新型墙体材料等,当然这也是目前整个吴城最拔尖的一些项目。

在规划与发展企业方面,郑广华的思路与常人有些不同。按照多数企业的成功路子,应当以一业为主、围绕主业做大做强,而郑广华则主张多个主业齐头并进,即便外部市场发生波动也会东方不亮西方亮。

还有,现在不少企业集团看似联合舰队般超级强大,实际都是银行贷款在支撑,纯属盲目姓扩张,一旦形势趋紧、银根收缩,马上便发生资金危机导致企业陷入困境。广华集团则不然,多年来一直以自有资金为主,遵循谨慎扩张、稳步发展原则。也许,正是郑广华的这些独特之处,才构成了他和王和非同一般的关系。

说起来,王和和郑广华本没有什么特别的渊源,甚至不该有什么交集。郑广华出身吴城市区,王和则生于吴城代管的湖仓市普通农家,后者比前者年轻三岁。当王和还在发愤苦读,准备通过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之际,郑广华已经早早在吴城二机厂做了车间主任。

此后,王和顺利考入东方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后又分到吴城师专中文系做老师,正在二机厂担任生产副厂长的郑广华,也凭借自己的惊人毅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了师专大专文凭的自学考试。

期间,王和曾经担任郑广华班上的管理员,负责发放上课通知、寄送考试成绩之类的杂务。也正是在那宝贵的两年时间内,两人熟悉并热络起来。

等到王和由师专团委书记调至市委办公室,担任当时市委书记的专职秘书时,郑广华已经在厂长位置上开始展露管理才华,并成为吴城企业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