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2 / 2)
百里康出现的失误源出于此。
两天后,当百里康率三千士兵赶到澜沧江东岸战场时,段氏军的上流防线已经数处被突破,防线岌岌可危。
百里康并没有将三千士兵分散充作救火队员,去填塞这些被突破的漏洞。
而是将这三千士兵集中一起,对澜沧江中段的主战场进行全力反击。
三千明军如同一把尖刀直插东岸江滩,对已经上岸的高氏军以全力反冲锋。
既然高氏军全线进攻,那么无论从哪个点去堵截都不能够抵挡住敌人的进攻。
将三千明军分散,只能是给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与其这样,不如集中兵力,将已经正面登陆江滩的高氏军士兵赶下江去。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攻我全线,我反击你必救的一点,这一点,就是你的主力,只要打痛你的主力,就算你的散兵游勇突破澜沧江防线,进入段氏军纵深,也无法有所做为。
百里康的想法很正确,以三千援兵,无论如何都救不了东岸的防御。
只能猛击敌人主力,打痛它,打退它,方才能为东岸段氏军争取一些喘息的机会,同时尽量拖延,为明军来援创造时间。
三千明军如饿虎扑食般地冲向江滩的敌人。
可想而知,这些刚刚洗干净泥腿的“农夫士兵”,以多击少对付段氏军还能凑乎,但在明军士兵雷霆般的打击下,仅支撑了半个时辰,就崩溃了。
近万已经登陆的高氏军士兵,被三千明军仅用半个时辰赶下了澜沧江,而留在江滩上的尸体却只增加了一千多具。
太多的高氏军士兵选择了跳下澜沧江泅渡回西岸。
从而使得东岸得到了许多泅渡工具,这为百里康的计划增加了物资保障。
百里康知道,上次澜沧江大战中,徐守仁的军情院士兵已经大规模地使用了炸药,对段氏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那么这次想要故伎重演,实现的可能性不大,作为旁观者,高方非常清楚火器的威力,必定对明军的火器有了刻意的防备。
而火药的天敌就是水,澜沧江中唯一不缺的就是水了。
炸药的使用需要预埋或者预设,百里康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埋设,对手也不会给他充裕的时间。
如此,百里康便无法在江上有效使用火器。
为了扬长避短,发挥出明军火器的威力,百里康决定反击。
有了这些高氏军退走时留下的泅渡器具,百里康有理由相信,凭借着段氏军三万多人的全力反击,必能为自己的三千明军打通渡江的通道。
百里康本来的任务是增援东岸段氏军,防御住澜沧江,如果防御不住,则尽量拖延敌人主力过江的时间,使得敌人延迟对大理府发起总攻的时间。(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