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佛道之争(1 / 1)

加入书签

天元四元之术已经是当世最顶尖的算学难题,而邢中和的五谷其算却在四元之术上又加一元,称为五元之术。这基于五元之术出发的五谷神算本是邢中和最引以自傲的成就,今日就成了邢中和对江逐流算学水平的试金石。

江逐流拿过邢中和的题目一看,原来一个求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产量的算题,其中涉及到面积、用水、用时、用肥等因素的考量,最终转化为一个含有五个未知数的三次方程组。这种题目如果用古代算筹来解算,自然是纷复繁缛,但是用现代数学的方法来解算,却不是什么难题,无非是多耗用一些时间罢了。

江逐流轻轻拈起狼毫笔,在砚池里面润了润笔尖,整理一下思路,随即右手提笔疾书,左手拇指轻掐其余四指指节,默算各个方程的变量,推算出五个未知数的答案。一路演算下来,也不过大半盏茶的工夫,江逐流就顺利求出了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产量各是多少。

邢中和接过江逐流递过来的纸张,看着上面分毫不差的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产量数额,心潮澎湃到了极点。这江逐流到底是师从何人?这神秘莫测的“咒符神算”又是哪一算学流派所创?这邢中和眼里,江逐流这神秘莫测的“咒符神算”就如同信手涂鸦一般,偏偏就这样信手涂抹,最后就能得出五元之术的算题答案。

“江老弟,你果然高明!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求出正确的答案,邢某真是佩服!”邢中和强压着心中的激动,装出一副浑然不在意的样子说道,“邢某这里还有一道算题,不知江老弟可否再为邢某计算一下?”

江逐流呵呵一笑,道:“有何不可?少监大人只管出来!”

邢中和提起笔来,缓缓地写下了第三道算题,这道算题名为“六骏之惑”,其实邢中和自己也不会计算。他今日把江逐流请来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看看江逐流能不能帮他解开这道耗费他三年光阴的“六骏之惑”。

那么这“六骏之惑”究竟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学题呢?原来是求“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这六匹神马的速度的算题。其中涉及“和之、差之、倍之、半之、分之、越之、交之”等七个变量。这七个变量互相交织在一起,就如同一团乱麻一般,让邢中和这等算学大师也无从解其。尤其是这“六骏之惑”表面上看似乎是六元之术,其实却暗含七个未知变量,实乃是在六元之术更上一层的七元之术。而以邢中和的算力,也就是堪堪能解开五元之术,六元之术是万万解不开的,更别说难度远在六元之术之上的七元之术了。

那么“六骏之惑”这道算题究竟是什么来历呢?给邢中和出这道“六元之惑”这道算题的不是别人,正是邢中和的顶头上司,判司天监李思聪。

这李思聪又是何须人也?他乃是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算学大师,道号洞渊,他所著的《洞渊集》更是后人研究北宋数学发展的经典算学著作。

那么李思聪既为邢中和的上司,为什么要给邢中和出“六骏之惑”这道算题,又在邢中和三年时间内没有解出来的情况下不讲授给邢中和解法了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李思聪和邢中和虽然为正副职、上下级的关系,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却势如水火。而让两个人的关系势如水火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两个一个是佛门弟子,一个是道家传人。

在中国古代,有相当一部分精通天文术数的算学家是僧人和道士。比如唐朝制定出《大衍历》的僧一行就是佛门弟子,精通天文术数。而同属于唐朝,却比僧一行早几十年的道士李淳风同样也是天文学家和算学家,他制定的《麟德历》是僧一行的《大衍历》没有出现前的唐朝官方历法。

按理说,无论是佛门弟子还是道家传人,在数学思想上应该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无非是一个信奉的是元始天尊,一个供养的是释迦牟尼。可是在古代,自然科学并没有那么发达,这算学思想往往与宗教信仰理念混杂在一起。对这些方外之人来说,算学并不是算学,而不过是他们信仰元始天尊或者释迦牟尼的附属产物。一旦牵扯到宗教信仰层面的因素,事情往往就复杂起来了。

再回过头说司天监少监邢中和与判司天监李思聪。他们两个一个信仰元始天尊,一个供奉释迦牟尼,若是两个人不在一起,本无甚相干,偏偏两个人俱在司天监任职,又是上下级关系,平时在讨论算学和天文学疑难问题时难免不起争执,一旦争执起来,又难免不互相向对方阐述各自的算学思想来源,这么一来,又难免会牵扯到各自的宗教信仰,因为他们的算学思想本来就是宗教信仰的附属品。这么你来我往的,最后算学之争就变成了宗教之争,再加上两个人火气都大了一些,最后就互相攻讦起来。

既然两个人互相攻讦,互不相让,那么怎么解决呢?问题从算学开始,那么就从算学结束,两个人只能互相以算学题目考验对方,只要能把对方难住,就不证明了自己信奉的宗教比对方信奉的宗教优越吗?佛经和道典虽然互不相通,但是算学语言却是相通的啊。于是司天少监邢中和与判司天监李思聪互相给对方出算学题目,两人订下约定,一旦谁算不出来,谁就要向对方认输,承认自己信奉的宗教不如对方信奉的宗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