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靖难变护国(2 / 2)

加入书签

恰恰相反,冯盎不但没有称王,反而直接给太武皇帝李渊上表,直接归顺了唐朝。

须知道,冯盎的气概,比之隋末杜伏威、王世充等等,并不缺少任何一点,然而选择却是大相径庭。

最后的结果……

广州成了“南都”,冯盎在九泉之下,被称呼一声“岭南王”“镇南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以,徐庶嘴上说的是“效仿先烈”,实际上就是劝说冯复停止用兵。

岭南冯氏虽然家大业大,但是打仗这种事情,三百年前有口吃的再加一把弓,就能凑合着上阵,倘若甲具在身,还有一匹刘弘基愿意偷的马,那就是正经“百人敌”。

现在,完全不行的。

“靖难军”只是盘下岭南省和广西、湖南、江西、福建部分地区,仅仅是人吃马嚼的开销,就在两亿以上。

军械保养和器械维护,总支出接近七千万。

再加上分散驻军之后的治安费用,三个亿只少不多。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连开始都不算。

南昌城都还没有打下来,长江是个什么模样,“靖难军”那些没去过的,根本不知道,没见过。

而因为战争导致的商业贸易冲击,截止秋收之前统计的三季度“薪酬所得税”,整个广州只有九千万不到。

此税并非是主力税种,但基本上能反映出就业劳动人数的实际情况。

“靖难军”发动靖难以来的压力,从来不是单纯的面对中央政府的反扑,内部就算军管,但长期高压长期配给是不现实的,战场上的胜利如果迟迟不能转化为岭南省内部的红利,“靖难军”内部瓦解就是以一场失利为由的事情。

给追随者画饼不是错,错的是画饼之后却连清汤寡水都没有,那就是自取灭亡。

冯复作为“岭南冯氏”的掌门人,整个家族犹如“国中之国”,身为国王,怎么治理这个“国家”,显然不能参考杨广这种社会全部阶层都能得罪的智障,该量力而行、量力而为的时候,就要考虑体面地“功成身退”。

只是,萌生退意这种事情,如果自己来说,那就是为上者怯弱不前;换成了心腹爪牙来说,那就是“兼听则明”的典范。

徐庶的作为“靖难军”参谋部首席参谋,身份、职位、场合,都是再适合不过。

而那句“广邀天下英豪,共保汉皇”,简直就是说到了心坎儿里。

原本发起“护国委员会”的人是柳璨,不出意外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愿意加入、成立“护国委员会”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柳璨的地位会水涨船高,甚至高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

柳璨本身就是湖南一省之长,同时又是河东柳氏之后,祖父柳公器跟柳公权是堂兄弟。

名望、地位,对皇唐天朝十几二十亿的人来说,柳璨就算不是几近完美,但也非常非常的了得。

“颜筋柳骨”,作为帝国近代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文艺界人士”,影响力自然是不一般的。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